好評中國丨探尋“何以中國”,八閩山水有答案
武夷山國家公園。林輝 梁天雄 攝
□韋豐
4月19日至4月23日,“何以中國 閩山閩水物華新”主題活動將在福建南平舉辦。“何以中國 閩山閩水物華新”主題活動已連續紮根武夷山,這絕非偶然。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第一站就來到了武夷山。碧水丹山間,他寄望殷殷:“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如今,武夷山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地的國家公園,它好似一本立體的中國百科全書,每一頁都書寫著自然與文明的奇妙交響。
大自然總有神來之筆,武夷山的山水就是造物主的詩意落墨。九曲溪蜿蜒如綠色絲帶,竹筏劃過,激起細碎漣漪,兩岸丹山壁立千仞,岩骨花香在濕潤的空氣中流淌。這不是簡單的自然景觀,而是中國人“天人合一”哲學的具象化表達。人們置身這美不勝收的八閩山水中,便能理解為何在此能留下“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的感嘆,也能讀懂“何以中國 閩山閩水物華新”活動選址於此的原因,便是讓人們在山水間觸摸中華文明與自然共生的密碼。
華夏大地好山好水不勝枚舉,為何武夷山卻有著讓我們追根溯源的精神屬性?答案在一張張人文畫卷中徐徐鋪展:架壑船棺懸于峭壁,藏著古代閩越人對生命的獨特理解;宋代朱熹在此著書講學,理學思想如九曲溪水滋養華夏千年;茶農們世代傳承的岩茶製作工藝,從揉捻到焙火,每一步都沉澱著匠心。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歷史的溫度。當“何以中國”的叩問與這些人文瑰寶相遇,答案便在時光的褶皺裏逐漸清晰。
生態文明的意義,遠不止于“綠”,更在於“人”。武夷山就走出了一條別具一格的道路——它以産業為橋梁,搭建起生態與民生的連接紐帶。通過組織就業培訓,讓曾經依賴山林資源的村民,轉身成為生態保護的參與者、遊憩服務的提供者。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不再是對立的命題,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共同體。在武夷綠韻裏,藏著的不僅是如畫的風景,更是生態與民生雙向奔赴的美好未來。
法治是文明社會的基石,亦是綠色生態發展的支撐。武夷山國家公園擁有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如何保護這“植物寶庫”,是現實的問題。2024年10月1日,全國首個針對“雙世遺”國家公園的省際協同立法《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正式施行,對武夷山國家公園治理保護工作作了明確規定。在“閩山閩水物華新”的主題引領下,武夷山將展現出生態之美、文化之韻、法治之力,持續向世界述説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的卓越成就。
從武夷山眺望整個福建,會明白這裡的“秀絕天下”並非沒有緣由。從全國率先啟動“生態省”建設,到親自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再到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産的保護傳承……習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開創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進了一系列重大實踐,創造了寶貴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財富。如今,徜徉其中的人們,更感新時代發展的“富足之感”。探尋“何以中國”,八閩山水有答案。正如此次活動主題所寓意的那樣,當人們奔赴這片土地,既是探尋閩山閩水的物華天寶,也是在溯源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人文歷史。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路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