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向新轉,要打對“方向盤”(現場評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一些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傳統工礦區城市發展活力不足,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實現産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怎樣解決就業再就業問題?怎樣為城市注入新活力?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聚焦資源型城市轉型,談方法、話經驗、尋動力,凝聚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共識與力量。
——編 者
轉型發展不是“什麼火,做什麼”,而是“適合什麼,做什麼”。不盲目追“風口”,找準“介面”,用好獨特稟賦、産業優勢,就能水到渠成、鋪好新路
到山東棗莊採訪,出高鐵站,乘網約車。聽説筆者來了解鋰電産業,司機師傅來了興致,路過街邊新建的充電樁停車場時,也不忘踩腳剎車,讓多看幾眼。“以前加煤,現在充電,咱這方向盤轉得對咯!”師傅的感慨,樸實中肯,也是棗莊産業轉型的生動注腳。
“一天三頓飯,兩頓靠煤炭。”棗莊市檔案館,一張1956年的老照片格外醒目:蒸汽機車噴著白煙,滿載“烏金”駛向全國。棗莊,曾因煤而興,煤炭年産量最高時佔比超過山東全省七成,相關産業對經濟貢獻率一度達80%以上。伴隨資源開採,産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漸凸顯。2009年,棗莊被列入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發展轉型,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想轉型,往哪轉?棗莊錨定鋰電新能源産業方向,用行動給出答案:轉型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老樹發新芽”。
因地制宜是最優解。選擇鋰電,源於其與棗莊自身優勢的精準耦合。棗莊的煤化工、機械製造等産業,與鋰電産業鏈存在天然的銜接點;建材、化工等企業可提供石墨、電解液溶劑等原材料。棗莊高新區的一家企業裏,經過高溫膨化密煉,奈米材料被應用於柔性石墨雙極板加工。“過去,石墨材料主要做耐火磚;如今,含‘新’量更高的石墨雙極板,直接供應鋰電池工廠。”企業負責人説話間,標有“鋰電專供”的貨車緩緩駛入裝貨區。如今,棗莊鋰電産業本地原材料配套率超六成。轉型發展不是“什麼火,做什麼”,而是“適合什麼,做什麼”。不盲目追“風口”,找準“介面”,用好獨特稟賦、産業優勢,就能水到渠成、鋪好新路。
找對路,怎麼幹?産業協同是關鍵。棗莊的一家材料企業,之前是從煤炭裏提取化工産品。棗莊發展鋰電産業後,這家企業主動加強多方合作、科技攻關,從化工産品中提煉製造鋰電池所需原材料,佈局新建鋰電隔膜材料、電解液溶劑材料、電解液添加劑材料等項目,為産業下游動力電池提供高端材料支撐,延伸了協作鏈與産業鏈。
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混搭”,在棗莊漸成風尚。主攻肥料的魯南化工,進軍鋰電池原材料領域;礦山裝備製造企業,研發防爆鋰電池單軌吊機車……得益於傳統産業與鋰電池産業協同發展,棗莊鋰電新能源鏈上企業超過270家,全市非煤産業增加值佔比達80%以上。産業的“跨界融合”,發展的“基因重組”,讓一批企業少了轉型陣痛,在協同中漸次開花結果。
發展轉型不僅要通向産業升級,更得增進民生福祉。上午7點,王師傅駕駛一輛純電動網約車駛入“光儲充檢”智慧驛站。這家驛站,整體採用全功率柔性智慧充電堆,可根據不同車輛需求智慧分配充電功率,價格實惠,方便快捷。王師傅指著方向盤前的顯示屏説:“充滿電跑一天,電費比油費省一多半!”在棗莊,這樣的新能源網約車和公交車超過1000輛,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5萬餘噸。這些穿行在城市脈絡中的新能源汽車,用一種可感可及的方式,讓市民共用城市轉型帶來的便利與舒適。
“選擇棗莊,必有厚‘鋰’”。一座城市的轉型背後,是産業向新開拓,是業態以新佈局,是群眾共用福祉。抓住機遇,敢闖實幹,打對轉型發展的“方向盤”,高品質發展的路子會越走越寬。
(作者為本報山東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