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發展,需要更大的推動力
今年全國兩會上,5%左右的增長目標引發關注。
不少國外媒體和分析機構認為,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表明中國保持增長的決心“非常明確”。
是決心,更是信心。今年前兩月,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向新向好。
“經濟體量大,向前發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大論斷,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底層邏輯,蘊含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2024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30萬億元,增量相當於一個中等經濟體一年總量;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
在高基數基礎上推動高品質發展,“更大的推動力”在哪?
從中觀視角看,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加快融合形成新質生産力,為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推動力。
從更宏闊視野進行多維度考量,我們能看到更奇偉的風景。
決勝“十四五”、闊步新征程,以“更大的推動力”賦能當下、蓄勢未來,我們滿懷信心和力量。
(一)
在充滿困難和挑戰的條件下,我國發展不斷躍上新臺階、實力持續增強,黨的創新理論釋放了強大引領力。
前不久,《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出版發行。這部重要著作,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
世界經濟大潮風雲變幻,我國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觀大勢、謀大事,應變局、開新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中國巨輪劈波斬浪、行穩致遠的科學指引。
關鍵時期,收官之年。
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擊鼓催徵、時不我待。
如何有力破解發展難題、激發動力活力?如何妥善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如何有效應對重大風險挑戰?必須深入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堅持“五個必須統籌”,把握好收官之年的辯證法,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打贏收官戰、奠基新開局。
統籌“穩與進”,讓運作更加平穩。
穩是大局,是基礎。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所有增量政策,打出一套增動能、穩預期、強信心的組合拳。其後政策效應持續顯現,經濟運作明顯回升,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繼續穩預期、穩增長、穩市場、穩就業,正是要夯實“壓艙石”、穩住基本盤。
進是方向,是動力。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實現發展目標絕非輕而易舉,但“跳一跳、夠得著”。從造船業三大指標連續15年全球領跑,到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連續10年全球第一,中國創造正以銳意進取之勢激活高品質發展新引擎。在穩的基礎上,推動需求升級、結構升級、動能升級,才能拓寬新空間。
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更好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就能在爬坡過坎中不斷取得新突破。
把握“新與舊”,讓動能更加澎湃。
遼寧本鋼,新中國最早恢復生産的鋼鐵企業之一。百年鋼企如何煥發新活力?
向新而行、向綠轉型,新建“智慧大腦”集控中心,助推勞動生産率提高65%、産量提升25%;6類低碳汽車鋼産品獲得低碳排放産品碳足跡核算證書……
“老企業同樣可以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切不可把傳統産業一概視為‘低端産業’、‘落後産業’一退了之,否則就可能導致新舊動能斷檔失速、加劇結構調整陣痛。”今年春節前夕,總書記考察本鋼後,一番話啟人深思。
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堅持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齊頭並進,既守住根基、守牢根本,又推動産業結構向新邁進,才能讓新質生産力“潮涌大江闊”。
兼顧“當前和長遠”,讓步伐更加穩健。
連續7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逐步成形起勢。
既著眼當下,抓住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加緊推進核心政策落地,精心做好封關準備工作,確保封關運作平穩有序;又立足長遠,對標國際高水準經貿規則,大力推進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著力構建具有海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圍繞打造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
十年磨一劍。一個地區發展如此,一項戰略實施如此,一個國家往前走更是如此。從“一五”到“十四五”,圍繞實現現代化這個目標,建設發展步步為營、環環相扣。
“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為計”,彰顯大黨大國的時間觀;“對當務之急,要立説立行、緊抓快辦”,體現幹事創業的行動力。
決勝“十四五”,瞄準“十五五”;眺望“2035”,奔向“2049”。既增強戰略思維能力,科學預見未來、引領未來,又堅持實幹為要,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仗接著一仗打,我們定能始終掌握先機、贏得主動。
(二)
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向前發展就擁有強大的內驅力。
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指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蘊含著巨大投資和消費潛力。”
我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有多強?
華為發佈全球首款三折疊屏手機,近2萬元的價格,依然一機難求;國博文創“鳳冠冰箱貼”,上市僅8個月,銷量突破100萬件,帶動鳳冠全系列文創産品銷售額過億元……
14億多中國人,正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任何一個百分點的需求,都能撬動億元級市場。202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4.5%。今年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比上月提高0.9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回升。
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連續多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大力提振消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為我國發展注入更澎湃動能的必然選擇。
前不久,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8個方面、30條“幹貨”措施,回應就業、養老、醫療、教育等民生關切,聚焦收入、股市、育兒等輿論熱點,有外媒評價為“讓經濟引擎發出轟鳴聲”。
作為其中“發展入境消費”的一項具體措施,國辦轉發的商務部《關於支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從8個方面對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費環境給予政策支援。
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到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再到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聯合出臺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今年以來,促消費政策持續加碼,目的正在於培育和釋放第二大經濟體向前發展的更大推動力。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這是經濟學的基本邏輯。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恰是高品質供給的創造空間。
增加高品質供給,推進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實現路徑。
在山東泰山,腰間或膝蓋處佩戴外骨骼設備的“高科技遊客”,步履輕盈,身姿矯健;智慧機器狗馱著半人高的儲物箱來回奔跑,為年超2萬噸的垃圾清運提供新方案。
在湖北武漢,氫能重卡行駛于漢宜高速,僅需10分鐘“喝”滿氫氣便可續航400公里,全程零碳排放;24條低空試點航線,全面覆蓋短途運輸、空中游覽、物流運輸三大應用場景。
當居民消費從“功能滿足”轉向“體驗升級”,超3億老年人口催生龐大的智慧輔具、遠端醫療等市場,青年群體帶動電競、虛擬現實(VR)等消費快速增長。
開展“人工智慧+”行動,促進“人工智慧+消費”,加速推動智慧穿戴、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新技術新産品開發與應用推廣,開闢的是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釋放的是向前發展新動能。
創新賦能發展,科技煥新生活。
讓前沿科技成果不斷惠及廣大消費者,供需雙向奔赴、良性互動、不斷邁向更高水準動態平衡,向前發展的內生動力源源不斷。
(三)
經濟大省,穩住我國經濟大盤的“頂梁柱”。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向前發展就擁有更能吃住勁的支撐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落實好挑大梁的責任,取得新的更大成績,經濟大省須有更大作為。
大梁怎麼挑?何處是著力點?
作為先進製造業大省,江蘇承擔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任務。
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指數89.0、連續四年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準69.2、連續十年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首次超過50%……江蘇去年的成績單,生動詮釋了“創新是第一動力”。
今年,江蘇將實施約40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80項前沿技術研發項目,向更多全球首創、首試、首發成果衝刺。
從過去“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蘇南模式到如今“機器人總動員”的智慧製造,先進製造業集群持續擴容提質,是江蘇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成果,也是挑大梁的底氣所在、實力所在。
“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準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範。”習近平總書記的明確要求,對經濟大省挑大梁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廣東,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地區生産總值已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如何繼續挺立潮頭?
服務大局走在前。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傳統産業、新興産業、未來産業一體發展,培育出9個萬億元級産業集群。推進珠海橫琴開發開放,靠著發展“四新”産業,15年間經濟總量增長到2024年的538億元……“領頭雁”練好高品質發展的內功,挺起現代化建設的“産業脊梁”。
山東,曾被稱為“大象經濟”。大煤炭、大鋼鐵、大水泥等産業“五大三粗”,産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傳統,如何讓“大象”起舞?
深化改革謀出路。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在先行先試上帶好頭;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海洋新質生産力,明確海洋人工智慧、綠色港口等14個重點主攻領域……姿態更靈活、生長更健康,“大象”加速奔跑。
…………
經濟大省創造性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築牢“大廈之基”、鍛強“看家本領”,挑大梁才能既挑起增長也挑起品質,既走在前也作示範。
“支援經濟大省挑大梁,鼓勵其他地區因地制宜、各展所長”,下好全國“一盤棋”,定能不斷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安徽,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汽車産業發展迎來“高光時刻”。今年1—2月,安徽汽車、新能源汽車産量均躍居全國第一。
找準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既有雄心壯志,積極搶位發展,又立足實際,善於錯位發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千帆競發、萬馬奔騰,中國向前發展勢不可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9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