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智庫圓桌】促進重點群體就業

2025-03-28 08:52: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就業是民生之本。2024年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主要重點群體就業狀況有所改善,但就業總量與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重點群體就業仍面臨困難和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促進重點群體就業”。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穩定就業大盤兜牢民生底線

  重點群體主要包括哪些人群?促進其就業需把握的方向和重點何在?

  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勞動經濟學會勞動力市場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多措並舉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努力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不僅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體現,對穩定就業大盤、兜牢民生底線具有重要意義。

  就業重點群體主要包括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脫貧人口等。其中,高校畢業生一般佔到城鎮新增勞動力總供給的七成以上,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這就要求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我國有近3億農民工,促進這一龐大群體的就業增收,意義不言而喻。脫貧人口是指在全國防返貧監測資訊系統中的登記備案人員,要守住不發生因失業導致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需全力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務工收入。

  2024年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主要重點群體就業狀況有所改善。從青年群體就業情況看,2024年12月我國16歲至24歲勞動力失業率較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實現連續4個月下降。從農民工就業情況看,2024年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4.6%,比2023年下降0.3個百分點;農民工總量比上年增加220萬人,增長0.7%。從脫貧人口務工情況看,截至2024年底全國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超3300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今年2月,人社部等部門印發《關於健全創業支援體系提升創業品質的意見》,著力構建“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創業孵化、創業活動”四創聯動的支援體系,面向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分型分類提供創業支援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出臺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的政策措施,強化對企業吸納就業的支援,高校畢業生、脫貧人口、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保持穩定。

  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需分類研判不同人群的就業特點和形勢。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農民工是産業工人的主力軍,就業困難人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幫扶對象。這些重點群體的就業需求不同,就業預期和就業選擇也有新變化。需在堅持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基礎上,立足於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的不同特點,直面不同人群所面臨的現實難題,分類加以解決。比如,幫助高校畢業生在最佳求職期儘早實現就業,需要就業公共服務統籌各類社會資源,推動人才供需有效適配,不僅要把“就業直通車”開進校園,還應提供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技能培訓、見習實習,改善勞動力供給無法有效滿足現實需求的狀況,以及時、貼心、給力的服務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需著力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當前,就業總量與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新産業、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對人才的需求發生深刻變化。例如,對於勞動力市場,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既創造了新就業崗位,也削減了傳統行業中的一些崗位,同時還會産生人機合作、協調、交互的關係等。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AI人才缺口將達400萬人。又如,發展綠色經濟是大勢所趨,同樣蘊藏著大量的崗位需求。此外,作為勞動力市場“信號燈”的薪酬排名也出現明顯變化,“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已躍居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首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進入前三名。加快高校專業調整步伐、強化校企融合發展、努力培養適應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的複合型人才,是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要途徑。

  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需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縮小,是拉動消費、擴大內需的關鍵變數。在我國居民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是第一大收入來源。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23327元,佔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6.5%。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水準,需夯實就業這個基礎和前提,為更多勞動者創造穩定的收入來源。日前,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下一步,需結合形勢變化加大就業支援力度,促進重點群體就業。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群體開展專項技能培訓行動,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做好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工作。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科學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大重點工程項目和中小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工代賑實施力度,擴大勞務報酬發放規模。

  拓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渠道

  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當前面臨什麼新情況新問題?

  張本波(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所社會政策室主任、研究員):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穩步增長,2022年突破1000萬人,2024年增至1179萬人,2025年預計達1222萬人。

  黨中央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施策,多措並舉,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總體來看,高校畢業生實現了較為充分的就業。積極投身新興産業,就業佔比從2019年的20%增至2023年的35%。主動參與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在製造業就業的比重穩中有升。志願參加基層服務項目,踴躍到祖國最需要的一線、西部和農村就業。同時,創新創業充滿活力。調查顯示,近半數高校畢業生有創業的打算,其中超10%已有創業項目。在這些創業項目中,約30%來自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約10%來自各類創業大賽和學校孵化項目。

  各地各部門採取有力舉措,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取得積極成效。

  第一,從拓寬就業渠道入手,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立足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開發有利於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比如智慧製造、新能源等領域每年新增崗位約150萬個,其中60%面向高校畢業生。通過就業補貼、社保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支援中小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浙江省對招用應屆畢業生的中小微企業按每人1萬元發放就業補貼。支援大學生多渠道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天津市對靈活就業畢業生按社保繳費的三分之二給予最長24個月補貼,深圳市設立“大學生創業貸”,最高提供300萬元貼息貸款。支援國有企業挖掘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廣東省推出“展翅計劃”,對聘用高校畢業生的國有企業給予每人5000元補貼。

  第二,從優化人才供給結構入手,讓高校畢業生更加適應社會需要。通過改革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將學科發展與國家戰略、就業率、薪酬水準等聯動,解決人才供給與需求脫節問題。2024年教育部增設國家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專業布點1670個。通過推進産教融合升級,對接産業轉型升級和市場需求,暢通從校園到企業的通道。例如,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專業建在産業鏈、專業融入産業群”原則,緊密服務地區發展,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

  第三,從完善就業服務入手,搭建從校園到職場的橋梁。積極開展就業指導,提供職業規劃、技能培訓、政策解讀等服務。上海市黃浦區成立“新職業就業導師團”,為青年求職者答疑解惑。實施“萬企進校園”計劃,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完善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實時對接就業資訊,開展線上招聘。健全重點群體就業幫扶機制,針對脫貧家庭、殘疾畢業生等困難群體實施“一人一策”幫扶。

  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高校學科專業重新佈局加速。不少曾經的熱門專業因無法與市場需求匹配被逐步撤銷,一批服務國家戰略的新專業興起,有的高校不顧實際盲目跟風,很難保證培養品質和促進就業。二是勞動力區域分配仍欠均衡。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和産業基礎雄厚,對人才形成“虹吸效應”,中西部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人才吸引力不足。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2023屆本科畢業生在東部地區就業佔比為51.1%,西部地區為25.0%,中部地區為20.1%。三是選擇“慢就業”的比例逐漸增加。一些學生畢業後暫不踏入職場,而是通過備考等途徑尋找其他機會,推遲就業。分析原因,或是缺乏就業機會、或是自身技能不足、或是職業規劃不明朗,導致就業步伐滯後。

  人社部、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把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結合實際優化調整促進青年就業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從實際出發選擇就業方向。下一步,可從以下方面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創業。其一,高校畢業生需以更積極的心態應對就業選擇,主動增強學習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努力尋找社會需求與自身發展的結合點。其二,高校應適時調整專業學科設置,積極參與産教融合,加強與企業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和聯合培養。其三,企業要深度參與學校學科建設,為高校教師和畢業生提供實習和實訓機會,重視青年群體長期職業發展,助力其在職場開好頭、起好步。

  開闢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空間

  在促進農民工就業方面積累了哪些經驗做法?未來政策的著力點是什麼?

  何曉斌(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基層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重要的就業群體。我國有近3億農民工,促進其高品質充分就業,關乎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關係經濟高品質發展。2024年11月,人社部等10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的意見》,圍繞穩定和擴大農民工就業作出重要部署。

  近年來,通過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工就業,其就業規模不斷擴大,收入不斷增加,居住條件、隨遷子女教育保障等不斷改善。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農民工就業規模近3億,同比增加0.7%。月均收入4961元,同比增加3.7%。2023年,女性農民工的比例為37.3%,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小學階段90.1%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上年增加1.8個百分點;初中階段91.0%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外出農民工的教育水準也明顯提高,大專及以上學歷所佔比重為15.8%,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同時也要看到,農民工就業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就地就近就業呈上升趨勢,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民工省內流動的比例持續增加。2023年中部地區農民工省內流動的比例為48.3%,比上年增加3.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農民工省內流動的比例為55.5%,比上年增加3個百分點。二是農民工隊伍老齡化與老齡農民工就業困難的問題凸顯。2023年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43.1歲,比上年增加0.8歲。50歲以上的農民工佔比30.6%,比上年增加1.4個百分點。老齡農民工在就業市場更容易受到歧視,社保水準較低。三是新老農民工就業品質分化明顯。分析近年來的中國社會狀況調查數據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在勞動權益保障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有更好的崗位選擇和技能培訓機會。

  各地陸續出臺促進農民工就業的政策措施,圍繞資訊服務、技能提升、創業支援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幫助農民工積極適應新形勢下的崗位要求。例如,北京市積極開展“春暖農民工”服務行動,房山區舉辦專場招聘會,36家企業提供機械製造、物流運輸、餐飲、家政等1823個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鼓勵用人單位招用農村勞動力,提供最長5年的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平谷區已試點開展農村勞動力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實施市級示範性培育計劃,加強對經營管理型、創新創業型等高素質農民培訓指導。廣東省開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返鄉創業培訓計劃”“領頭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培育計劃”和“村工匠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專項職業技能培訓,結合新一代技術、高端裝備製造、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發展需求,致力於培養複合型高素質技能人才和新生代産業工人。廣東省還加強與勞動力輸出大省以及省內勞動協作地區的溝通對接,組織勞務和人力資源機構為有意到當地工作的農民工提供精準匹配和全流程服務。浙江省堅持技能培訓和創業扶持雙輪驅動,一方面通過“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線上”等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智慧製造、電子商務、網路直播、現代農業等技能培訓,另一方面給予創業全程扶持,建立多個創業孵化基地,提供低成本的辦公空間、設備設施、創業諮詢服務等資源,併為返鄉農民工提供減稅降費、擔保貸款等創業資金支援。

  實踐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如政策知曉度低、技能培訓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創業資金扶持不可持續等。下一步,需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穩定和擴大農民工就業,促進進城農民工均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一是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民工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知識、技能和素養水準,開展更有針對性的、面向新經濟新業態的技能培訓。出臺針對老齡農民工的幫扶措施,增加其勞動技能,促進就業增收並加強權益保障。

  二是鼓勵支援大中型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比如到中小城市和欠發達地區開展投資、生産、商業和公益活動,通過産業鏈轉移、資金人才幫扶、改善交通基礎設施等方式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

  三是穩定脫貧人口就業。做好過渡期後就業幫扶政策銜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就業幫扶機制,防止因失業導致規模性返貧。支援脫貧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産業,落實好以工代賑、就業幫扶車間、鄉村公益性崗位等政策。

  四是營造更優質的就業環境。推動有意願的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加強隨遷子女教育保障,加強住房保障,提升農民工市民化服務品質,讓更多農民工融得進、留得住、能成業。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