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貴州畢節,看春風行動如何促就業(大數據觀察數據裏的增收故事)

2025-02-25 09:3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又是一年“春風”起。在貴州畢節,春風行動紮實開展,農民工積極返崗開工,有人在零工市場接單幹活,有人進企業接受技能培訓,還有人登上勞務專列外出務工……有力度、有溫度的措施托舉起老鄉們對更好工作、更高收入的嚮往。

  眼下,大批農民工陸續返崗,各地人社等部門積極開展春風行動,推出一系列就業服務活動,拓展就業增收渠道。記者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獲悉:截至2月中旬,全國春風行動已累計舉辦各類招聘活動2.2萬場,發佈崗位1500萬個;發出務工人員專車、專列、包機1.5萬輛(列、架)次,輸送勞動者37萬人。

  今年春風行動有哪些亮點?務工人員感受如何?記者在貴州畢節進行了採訪。

  返鄉就業——

  “本地機會也很多,有時訂單都接不過來”

  貴州畢節七星關區零工市場,大廳裏人頭攢動,諮詢就業機會的、參加入職培訓的、洽談合作業務的……現場十分熱鬧。

  “我們零工市場由區屬人力資源開發服務有限公司管理運營,一年時間就吸納零工3500多人。”零工市場負責人李松電話不斷,跑腿代駕、裝修施工、搬運卸貨、家政保潔,各種零活都能在這裡找到,“為了方便求職者隨時攬活,我們還開發了線上零工平臺,點開手機小程式就能接單。”

  “我是幹水電工的,以前找活要去一個個小區轉、到馬路邊等。”35歲的詹毅説,“有了零工平臺,客戶下單後我在家就能搶單。”

  前些年,詹毅也去浙江、廣東等地打過工,如今選擇回到家鄉。“本地機會也很多,有時訂單都接不過來。”詹毅説,“一個月光在平臺上就能掙七八千元。”

  返鄉就業的,還有跑腿小哥吳道銀。一大早,他已通過零工平臺送完好幾單早餐。

  “之前在外省做軟體推廣業務,月薪3000元。兩個月前加入零工市場後,平均每天跑腿二三十單,月收入翻倍。平臺還給大家買了意外傷害險。”吳道銀説,“我覺得可以長期幹下去,還能照顧老人孩子。”

  “掙錢、顧家兩不誤。”30歲寶媽鄒玉端也有相同感受。零工市場引入了不少企業訂單,大家可以接手工活。鄒玉端有空時,就來零工市場做製衣訂單,要是忙著帶孩子,也可以把布料拿回家做。“一個月多的話有3000元。”她説。

  “零工市場打通了就業服務的‘最後一公里’,讓就業公共服務延伸到過去難以觸及的鄉村、社區層面。目前貴州已建設零工市場(驛站)3523個,實現縣區全覆蓋。”貴州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打造一批示範性零工市場,在崗位發佈、求職諮詢等業務基礎上拓展服務功能,提高服務品質,切實提升服務水準。

  技能培訓——

  “手藝升一級,收入跟著漲”

  在人社部門支援下,畢節多家企業積極開展技能培訓,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走進畢節明月工藝美術有限公司,一條條産線正繁忙作業。“我們製作的是高端動漫手辦,産品遠銷海外,訂單已經排到明年。”公司總經理王冬陽介紹。

  “我們公司招了1300多人,如何做好員工培訓,一開始也挺犯難。”王冬陽説,畢節市人社局了解後,幫助企業成立了培訓組,並專門制定培訓方案,“經過3至14天的培訓考核,員工可以拿到打磨工、涂裝工兩個工種的初級工職業技能鑒定證書。”

  涂裝工位上,36歲的孫成敏手拿胭脂槍,正在給手辦噴塗紫色塗料。“我考取了涂裝工初級工證書,現在一小時能做200個工件。”她説,自己從農民變成了産業工人,保底工資4200元,考取技能證書後又加了200元,“以後我還想考中級工,手藝升一級,收入跟著漲。”

  “為了更好開展技能培訓,由人社局牽線,公司還和畢節市財貿學校、七星關區職中辦起訂單班,共同開發了工業化企業就業指導、金屬雕刻等課程。”王冬陽説,目前,訂單班已累計培養學生上百人。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壹方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訓練場上,數十名學員正開著叉車模擬作業。“這個叉車培訓基地今年剛開辦,已經招滿第三期學員。”學校負責人程軍虎介紹,叉車工的月收入比普工要高2000元左右。學校主要通過村兩委及勞務經紀人吸納學員,大多是農民工和脫貧戶。

  00後學員王維豪即將前往安徽某汽車工廠上班。“一個月能有六七千元。”他對新工作滿懷期待。

  “人社部門對培訓工作大力支援。在叉車培訓基地,給學員包吃包住、學費全免,通過考核後,還會有叉車司機初級證和特種作業操作證。”程軍虎説,學校已經與廣汽、理想汽車、安吉物流等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有針對性地提供一站式技能人才服務。

  畢節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持續打造“畢節工匠”品牌,聚焦化工、紡織、新能源等重點産業和勞動力市場用工需求,推行“崗位需要+技能培訓+就業推薦”一體化項目化培訓模式,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培訓品質,今年預計培訓務工人員4.7萬人次。

  外出務工——

  “把孩子接來讀書,還能領補貼”

  貴州是勞務輸出大省,而浙江是貴州老鄉去得最多的省份之一。一趟務工專列,為老鄉們的出行帶來便利,也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

  七星關區平橋社區居民王文春在浙江務工15年。今年,他第一次坐務工專列。“年前村裏頭就來宣講政策,囑咐我報名坐專列。”王文春説,“以前只舍得坐綠皮車去,要花一天多。現在10小時就能到,還免費,太方便了。”

  王文春在浙江一家救援設備公司做焊工。這些年,他從新手變成熟練工,月薪也從2000多元漲到5000多元。他家修起了小樓,去年還買了輛轎車。

  前不久,G2305次列車載著王文春等500名務工人員駛出畢節站,前往浙江溫州。

  14號車廂裏,21歲的王佳也是第一次坐專列:“挂著紅條幅,還有專人護送,很暖心。”在畢節舉辦的招聘會上,王佳與溫州一家家政公司達成意向,“我想學著做月嫂,收入更好。”

  這家公司工作人員王漓蓓介紹:“我們公司的貴州籍員工有四五百人。像王佳這樣的初學者,經過專業培訓、考取高級育嬰證後,就能上崗。”

  為了保障好這趟務工專列,兩地人社部門投入了許多精力。

  “我是一年內第三次來貴州了。”溫州市人社局副局長黃萬華説,從組織企業招聘,到敲定接送方案,再到準備生活禮包,人社幹部從年前就開始忙活,只為讓老鄉們安心返崗。

  同樣跟車護送的,還有畢節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員。畢節市人社局副局長張和國説,他們將派工作人員建立駐溫州勞務協作站,既緊密對接當地崗位需求,也幫助解決畢節農民工的各種訴求。

  “我住上了廠裏安排的夫妻房。以後要是把孩子接來讀書,還能領補貼。”來自畢節黔西市沙井鄉的脫貧戶冷開國,如今已是第六年到溫州一家製造廠上班,“廠裏對我們很關照,我覺得很滿意。”

  貴州積極組織務工人員早返崗。目前,各級人社部門已赴浙江、廣東、福建、江蘇等地開展交流協作250次,廣泛收集用工資訊;全省已發送專車、專列540趟,後續還將組織40余趟。貴州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探索建立省外勞務協作聯盟,整合人社、商會、金融機構、人力資源公司等力量,共同做好外出務工人員公共就業服務。

  (徐英子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