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2025-02-22 11:33:00
來源:《瞭望》
字號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考察期間指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能源革命、推行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再現“錦繡太原城”的盛景,不斷增強太原的吸引力、影響力,增強太原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年間,太原市累計投入45億元,實施各類營造林125萬畝,森林品質提升67萬畝,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公共綠地,東西兩山先後建成了30個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園,林木覆蓋率達到43%。

  從2022年到2023年,太原市6個國考斷面均為Ⅲ類以上優良水體,優良率連續兩年達到100%;2024年,全市國考、省考共10個斷面的達標率由上年的70%達到80%,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總體向好。

  通過持續不斷的治理,2023年太原市綜合污染指數為4.95,實現“四連降”,歷史性進入“4.0+”時代。2024年空氣品質指數進一步降至4.75,市區優良天數比上年又多了13天,重污染天數少了4天,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太原市將實施城市運作“一網統管”作為提高城市管理能力的“牛鼻子”工程,將涉及民生的水電氣暖、物業、建築安全、工程品質、拆遷、商品房銷售管理等全部納入平臺管理,通過技術賦能實現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細化。

  三山環抱、一水中分,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擁有2500餘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宋元時期就有“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的民諺。由於長期承擔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功能,産業畸重,生態破壞,太原一度山水失色。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考察期間指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能源革命、推行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再現“錦繡太原城”的盛景,不斷增強太原的吸引力、影響力,增強太原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12月,《山西省太原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20—2035)》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專家評審會通過,提出“綠水青山,森林太原”願景。2021年3月,乙太原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進入國家“十四五”規劃。2021年7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的意見》6處提到太原。2023年底,太原市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的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名單,經濟社會發展加速綠色轉型。2024年12月,國務院批復《太原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與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揮華北先進製造業基地等功能,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太原篇章。

  山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建設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山西省委、省政府聯合印發《關於支援太原市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更好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的意見》,山西省發改、科技、工信、商務、文旅、生態環境等部門協同發力,共同推動太原生態改善、産業升級、城市提質。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太原市紮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總書記要求,著力全域治山、系統治水、強力治氣、綜合治城,統籌推動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城市治理等重點工作,正在走出一條生態修復與經濟、民生互促共贏的發展之路。

  一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城更美的答卷,在并州大地上鋪展開來。

  全域治山?構築山城交融生態格局

  入冬以來,寒意漸濃,但每天都有不少騎行愛好者從太原市區出發,沿東山旅遊公路盤山而上,到達位於城郊的王家山森林運動公園。站在公園觀景臺上,漫山蒼翠映入眼簾,清新空氣沁入鼻尖,令人心曠神怡。

  4年多前這裡還是一個黃土填埋場。城市建設挖出的土源源不斷運到這裡,8年時間堆積了1500萬立方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周邊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2020年春天,太原市對王家山黃土填埋場實施生態綜合治理改造。如今,這裡栽種了各類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近60個品種47萬株,建起了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和健身步道,成為一座集休閒旅遊、運動康養、教育實踐為一體的森林公園。

  王家山的變化是太原市推進全域治山的一個縮影。從高空俯視,太原地形呈簸箕形,呂梁、太行兩大山系余脈在城市北部相擁,東、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為汾河谷地。這些山脈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持區域生態平衡起著關鍵作用。

  ——成體系、系統化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基本實現宜綠盡綠。2020年9月,太原市召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動員大會,開始大規模國土綠化工作,每年市政府下達造林任務,堅持適地適樹、差異化設計、差異化施工。

  科學綠化、精準施策,太原市先後出臺了植樹(種草)導則、提檔升級營造林工程技術規程等12項技術措施,建立了覆蓋森林培育、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生態文化等眾多領域的專家諮詢庫,強化技術支撐。同時,出臺林地林木認養辦法,創新資金投入機制……

  4年間,太原市累計投入45億元,實施各類營造林125萬畝,森林品質提升67萬畝,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公共綠地,東西兩山先後建成了30個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園,林木覆蓋率達到43%。

  ——治礦祛疤,加快修復受損山體,建設綠色礦山。長期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太原存在較多生態欠賬,生態保護與修復任務繁重。緊盯生態治理的痛點、難點、堵點,太原市創新機制,結合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和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加快修復受損山體。

  “荒山綠化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裡整個山體都是粉煤灰,種了樹難成活。”太原西山長風城郊公園負責人傅曉慶指著一個樹坑説,一米多厚的土壤下面都是黑灰色的粉煤灰。“經過專家論證,在粉煤灰上覆蓋1.5米黃土再綠化,植物才能成活紮根成長。”

  一方面,太原加大投入,將畝均綠化投資標準從1000元提升至3000元;另一方面,從源頭上減少採礦業對山體的破壞,引導礦山企業綠色發展,推動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固廢資源化利用。

  ——推動林農文旅融合,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發揮省城區位中心和基礎設施完善優勢,太原市推進環城森林公園康養旅遊增收,發展生態體驗、森林康養等新産業、新業態,打造生態旅遊特色線路,建設尖草坪區“西山歸源”綜合項目、陽曲縣“營響未來”教育基地、晉源區蒙山文化旅遊景區等,探索美麗環境帶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晉祠天龍山成功晉級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系統治水?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太原地處北方內陸,卻有著難得的水系條件: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源自東西兩山的九條河流從兩岸匯入汾河,由熱電廠蓄水池改造而來的晉陽湖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城西南,形成“一水中分、九河環繞、一湖點睛”的水格局。

  在前期治理基礎上,太原市以系統思維統籌水的全過程治理,堅持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約束協同推進,繪就“川容如畫”的動人圖景。

  ——源頭治理,打好“碧水保衛戰”。歷史上,汾河及其支流一度“有河無水,有水皆污”,經過數十年治理,汾河太原段水質在2020年實現歷史性好轉,六個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Ⅴ類水體。而新的更高要求,從退出劣Ⅴ類到穩定達Ⅲ類,是又一場攻堅戰。

  啟動污水處理廠水質提升工程、將農村生活污水全部納入市政污水管網、深入開展雨污分流改造、持續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推進工業廢水深度治理、利用新技術加強常態化監管、完善水質考核獎懲機制……找準“病根”,精準施策,太原的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從2022年到2023年,太原市6個國考斷面均為Ⅲ類以上優良水體,優良率連續兩年達到100%;2024年,全市國考、省考共10個斷面的達標率由上年的70%達到80%,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總體向好。

  ——因地制宜,恢復汾河流域水生態。寒冬時節,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祠,有著“晉陽第一泉”之稱的晉祠泉泉眼及附近水道內,不時有清澈的小股泉水涌出。

  由於泉域內岩溶地下水大量開採和西山煤田大規模開發等原因,晉祠泉在1994年斷流,最低時水位距泉口27.76米。通過持續數十年的生態補水、東西山綠化、地下水關井壓採、水源置換、礦業權退出泉域重點保護範圍等措施,晉祠泉水位持續回升。斷流30年的晉祠泉于2023年5月14日實現出流,到2024年底累計出流406天,其中2024年出流273天,達全年總時長的四分之三。

  為加快推動水生態恢復,太原市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編制《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態景觀規劃》《晉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頒布《太原市晉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條例》,聯合山西省水利廳下發《晉祠泉復流實施方案》;同時以工程措施為抓手,針對性開展生態修復。

  在汾河干流城區段,太原市在前三期工程基礎上啟動汾河生態修復治理四期工程,使城區段43公里全部成為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人水相親的“生態長廊”。在上游婁煩段,大力開展山體修復、植樹造林,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在下游清徐段,實施堤防生態化改造、灘槽整治、堤內濕地綠化等,恢復河道岸線自然之美……

  一系列措施下,水生態恢復初見成效。鳥類攝影愛好者胡文晉告訴記者,以前汾河沒什麼鳥,能拍到一兩隻就特別激動,現在能拍到的鳥類有160多種,很多鳥兒還從旅鳥變成留鳥,把家安在了汾河邊。

  ——齊抓共管,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太原地處黃土高原,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16。太原市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堅持節水優先、以水定城,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推動形成各單位聯動、全社會參與的節水工作格局。

  太原市水務局局長趙生魁説,太原市建立了由26家單位共同參與的節水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高位推動節水工作開展;同時印發《太原市深度節水控水工作行動計劃》,將年度任務細分到各成員單位,並將節水工作納入河長制工作考核,進一步壓實責任。

  齊抓共管,群策群力,一系列推動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工作紮實開展:嚴格審批加強取水許可管理、嚴厲查處違法取水及超計劃超許可用水等行為、開展節水型機關和事業單位創建、實施農田灌溉節水攻堅行動、推動重點工業企業革新節水技術……

  不懈努力下,太原市不僅多次通過“國家節水型城市”復查,而且下轄十個縣(市、區)均被評為國家級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區)。2023年全市用水總量7.14億立方米,萬元地區生産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20年下降24.3%、46.8%。在國內生産總值、常住人口數量持續雙增長的情況下,太原市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以較低的用水量支撐了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

  強力治氣?降碳減污復藍天

  太原市所處汾河谷地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聚焦重污染天氣、臭氧和揚塵污染等突出問題,太原市治污、控煤、管車、降塵多管齊下,一微克一微克摳,一小時一小時爭,全方位、全鏈條、全天候加強大氣環境治理。

  ——加快産業結構優化調整,推動綠色轉型。為從根本上改善空氣品質,太原持續推動工業結構調整,2020年以來累計關停11家焦化企業,退出落後産能972萬噸;在産的焦化、鋼鐵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有的甚至完成超超低排放改造。推動一批重污染企業搬遷,同時加快清潔能源替代和改造。

  走進位於清徐縣的山西美錦華盛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看不到煤炭和焦炭,聞不到刺鼻異味,一條約8公里長的全封閉皮帶走廊,將原料和産品運出或運入筒倉,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小。剛剛出爐的熾熱焦炭不再用水冷卻,而是採用幹法熄焦工藝,冷卻産生的餘熱氣體還能用來發電。

  重污染天氣應對也釋放出推動産業轉型的積極信號。根據環保績效,太原將鋼鐵、焦化等重點行業企業分為A、B、C、D級以及引領性和非引領性等級別,採取差異化減排措施。發佈重污染天氣預警後,原則上,A級和引領性企業可自主減排,B級及以下企業和非引領性企業減排力度不低於應急減排措施的要求。

  ——聚焦難點和短板,持續精準發力。隨著空氣品質改善,臭氧取代PM2.5,成為近年來太原首要大氣污染物,呈現出“來得早、峰值高”的特徵。對此,太原“夏病冬治”“削峰攻堅”,每年提早行動,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督促企業更換活性炭,回收包裝容器,完成油罐車泄漏檢測與修復等。

  針對柴油貨車穿行市區帶來的氮氧化物污染,太原疏堵結合,取消部分貨車禁行區的同時,增設貨車繞行通道,建成了涉及13條重點道路的綠色運輸示範區,對通行貨車分類管控。

  施工工地是揚塵污染監控的重點區域,點多、面廣、易反覆,成為大氣污染治理中的痼疾。過去城管執法人員主要依靠“車轉人巡”的方式巡查工地,很難做到全時段監管。如今,太原市對建築工地分級分類監管,督促企業加大工地治塵投入,對城市主次幹道開展“以克論凈”考核,市區降塵量大幅下降。

  ——增強科技支撐,從“漫天撒網”到“精準定向”治污。太原市大氣污染防治調度中心每天派出無人機,排查違法排污的蛛絲馬跡;緊盯重點工業企業用電監管數據,如有異常就立即展開排查;接入排污口的污染源線上監測實時數據,如果超標及時預警;布設在省城國道上的黑煙車報警系統,實時抓拍拖著“黑尾巴”的柴油貨車;通過車輛基本資訊及北斗定位數據,緊盯渣土車是否進入禁行區;通過環境敏感區設立的“電子圍欄”,判定是否有高排放的施工機械進入“電子圍欄”範圍。

  “給企業的環保設施裝上用電線上監控,就像給環境執法人員裝上‘千里眼’,排污設備有沒有‘偷懶’,一目了然。”太原市生態環境部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説,線上監測平臺精準鎖定污染源頭後,要求限期銷號清零,一批污染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通過持續不斷的治理,2023年太原市綜合污染指數為4.95,實現“四連降”,歷史性進入“4.0+”時代。2024年進一步降至4.75,市區優良天數比上年又多了13天,重污染天數少了4天,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綜合治城?提升群眾幸福感

  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韋韜表示,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既要山川相映,更要城美人和。太原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城市管理水準,同時注重以文塑城、以文興城,不斷提升城市宜居度和群眾幸福感。

  ——推進城市更新,讓城市更宜居。2024年12月9日,經過4年多的建設,太原西北二環高速公路正式通車,標誌著太原二環高速公路網形成閉環,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太原地鐵1號線2月22日開通運營,屆時將與2號線形成“力”字形網路,太原軌道交通進入“換乘時代”。

  在城市路網和軌道交通加快建設的同時,供水、供熱、供氣、城市綠地等民生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城市承載力和服務功能持續提升;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試點、城中村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陸續實施,一棟棟“老房子”變“好房子”,一個個城中村化身“城中景”。

  ——新技術賦能,精細化管理,讓城市更具智慧。現代城市管理離不開科技賦能。太原市將實施城市運作“一網統管”作為提高城市管理能力的“牛鼻子”工程,將涉及民生的水電氣暖、物業、建築安全、工程品質、拆遷、商品房銷售管理等全部納入平臺管理,通過技術賦能實現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細化。

  走進太原市城管指揮中心業務大廳,一塊14米長、2.4米寬的電子大屏格外醒目,多地實時監控畫面清晰呈現。大屏前,工作人員緊盯畫面和平臺資訊,第一時間調度處置。道路護欄損壞、井蓋缺失、內澇預警、佔道經營……通過巡查員上報、智慧車採集、市民反饋、媒體報道等渠道,一件件百姓“鬧心事”被載入平臺,分發處置,再經反饋、監管等環節,最終完成閉環處理。目前平臺日均發現、受理、解決城市管理問題超4000件。

  精細化體現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採用靜態破拆施工工藝更換破損管道,避免道路反覆開挖;建設“暖蜂驛站”,為快遞員、外賣送餐員、網約車司機提供飲水、熱飯等服務;社區與獨居老人約好拉窗簾“暗號”,由社區幹部和志願者早看窗簾晚看燈,密切關注獨居老人情況……抓小才能抓好,精細化管理,提升了城市暖度。

  ——以文塑城興城,打造城市名片,讓城市更有吸引力。作為一座擁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歷史遺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在城市建設、更新和治理過程中,太原市始終注重保護城市歷史風貌,傳承歷史文脈,彰顯人文魅力。

  位於太原老城區的鐘樓街是一條有著千年曆史、承載著城市厚重記憶的商業街區和文化地標。改造中,太原既保留街區原有歷史風貌,又巧妙融入現代元素與功能需求,如今已成為知名的城市會客廳。迎澤大街提質改造後,成為市民爭相合影的熱門打卡點。汾河河畔,近年修築的汾河晚渡、雁丘園等文化景點成為懷古勝地。

  依託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太原市在文旅融合賽道上積極探索,擦亮多張城市名片。

  “博物館之城”人氣高漲,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博物館101座,平均每5.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歌迷之城”名片火爆出圈,2024年共舉辦30多場演唱會,現場觀眾近百萬;“文旅+體育”碩果纍纍,太原馬拉松賽、汾河龍舟公開賽、WTT常規挑戰賽太原站等一系列品牌賽事,成功宣介了城市形象和文旅資源……魅力四射的文旅産業,為城市注入全新活力,也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幸福感加倍。

  新征程上,太原市委市政府將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堅持系統治理,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太原。(采寫記者:趙東輝?梁曉飛?馬曉媛?張磊)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