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婁山關下新農人 “植物工廠”開創新賽道
報效祖國,建功西部。今天來認識一位貴州遵義婁山關下的“新農人”徐緯。他原本是一名網際網路從業人員,工作穩定且待遇優厚,因為對農業的熱愛,2017年,作為高層次人才從浙江被引進到貴州遵義,從此紮根西部,在婁山關下當起了一名“新農人”。
近5年間,克服各種困難,徐緯帶領團隊建起了“植物工廠”,將科技創新引入傳統農業,讓草莓這一季節性水果,實現在全年任意時間都可以生産採摘。
近日,總臺記者來到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走進了徐緯團隊打造的“植物工廠”。一眼望去,整個“工廠”如同一間溫暖的“花房”。
記者發現,在這裡拍攝的畫面看上去呈粉紅色。對此徐緯解釋説,這是因為工廠裏的燈光經藍、紅、橙等四種光譜特別調配而成,這是正常的顏色。可緊接著記者又發現,眼下正是草莓集中上市的季節,“植物工廠”裏卻幾乎沒有可供採摘的草莓。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徐緯:草莓大量上市的時候,就讓我們的草莓休息。草莓沒有的時候,我們就要讓它大量上市,彌補市場的空缺。
出生於1981年的徐緯是浙江溫州人,從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他一直在杭州IT行業打拼。2017年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進貴州遵義後,他便在西部紮下根來。
2019年12月,徐緯響應遵義市專業人才下鄉領辦鄉村振興示範基地的號召,在泗渡鎮流轉土地建大棚種植草莓,正式開始了創業之路。創業之初,徐緯就帶著團隊開始嘗試開發大數據草莓種植管理系統。
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徐緯:草莓生長有五大密碼,溫、濕、光、肥、氣,這五大密碼一定要一組一組去試,光不對了,氣再對也不合適,二氧化碳到底補多少。我們在實驗室裏面不僅僅是用儀器去測,我們人也站在裏面。
1800多個日夜、上千次的實驗,最終,徐緯團隊建立出了草莓生長模型和病史模型,還從70多個品種裏選出了1個適合室內種植的品種。
2024年1月,徐緯投入1600萬元,在廠房裏建造了佔地2.6畝的植物工廠,原本住在大棚裏的草莓搬進了7層的“小樓房”,實現了一年四季生産。
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徐緯:這樣的草莓種出來産量更高,然後通過溫度、濕度控制,它不會生病。我這邊一年能産出120萬斤草莓,堪比地裏面400畝土地的産量。
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監 王克俊:之前我是做傳統農業的。基本上現在大棚的設施、技術都已經成型了,很難有再大的突破,但是這個是一個新的形式,成長上限會更高。
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研究員 楊松:像我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就能把農業幹好,給年輕人一個對農業的嚮往。
放眼未來,徐緯和他的團隊正謀劃把植物工廠“複製”到沿海城市,讓更多人吃到新鮮的農産品。
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徐緯:在西部收穫了愛情,收穫了家庭,收穫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事業,收穫了人生為祖國的價值。我覺得我們參與了中國現代農業的轉型,讓更多的新農人去從事農業,讓我們的消費者吃到安全的、健康的、可口的新鮮食材。
為了讓更多像徐緯一樣的年輕人來到貴州、留在貴州。近年來,遵義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出臺了高校畢業生留遵、來遵六條措施等“引、育、留、管、用、服”各方面的人才政策體系,圍繞白酒、基礎材料等重點産業、重點領域,適時收集、發佈人才需求目錄,多渠道吸引集聚1.5萬名專業化人才,培育150支科技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