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丨跟著老祖宗漲知識,唐代護眼“神器”裏的物理學
近日,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在哈爾濱火熱進行。人們在觀看激烈賽事的同時,也會對冬季運動裝備的格外關注。
滑雪愛好者、登山愛好者和科考隊員在戶外活動時,通常都會配備墨鏡、滑雪鏡、護目鏡等專業防護工具。然而,在專業防護工具出現之前,常年生活在雪地裏的人們又是如何保護眼睛的呢?
其實,戴護眼工具並非現代人的專利。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有了類似墨鏡護眼工具——唐代銅眼罩。
銅眼罩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它外形獨特,薄薄的銅片被鍛壓成連體雙桃形狀,邊緣和中央都鑽有密集且排列整齊的小孔。透過小孔,佩戴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眼前景物。
那麼,這個銅眼罩該如何佩戴呢?其實,眼罩的邊緣配有布料和綁帶,方便人們佩戴。除了銅眼罩,阿斯塔那古墓還出土了其他材質的金屬眼罩。
與我們現今使用的眼鏡相比,銅眼罩顯得其貌不揚。那麼,古人為何要發明這種眼罩呢?
原來,當時的吐魯番夏季光照強烈、風沙大,冬季積雪期長,雪地反射的紫外線對眼睛傷害極大。因此,銅眼罩不僅可以遮陽擋風沙,還能預防雪盲症。這種實用的護眼工具既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除了實用性,銅眼罩還體現了唐代的時尚審美。高昌國人創造性地將眼罩和覆面(又稱面罩或面衣)相結合,製成既保暖又護眼的面罩。其獨特的造型和設計,在當時也是頗為流行的時尚配飾。銅眼罩與當時的帷帽、冪 等服飾搭配,展現了唐代多元文化的融合之美。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服飾上,也體現在唐代社會的開放與包容上,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在西域總能將各自的文化特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據史料推測,唐代僧人玄奘前往印度取經路過高昌國,高昌國王麴文泰還特意製作了專門的手套和面罩送給他,以抵禦風沙和寒冷。
唐代銅眼罩作為一件跨越千年的護眼“神器”,既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産,也是現代時尚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典範。
監製:丁濤、楊濤
統籌:馮婷、喻鵬濤
策劃:葛惠芹
編輯:王榮
出品:新疆日報社(集團)
指導單位: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
協作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支援單位: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新疆日報、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