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春第一會”透視各地高品質發展三大新趨勢
2025年春節復工首周,全國十余省份相繼召開“新春第一會”,在萬象更新之際鳴響了各地拼經濟、拼發展的發令槍。通過解析各地會議部署,地方高品質發展呈現三大新趨勢。
優化營商環境錨定企業“獲得感”
相較于過往以稅收減免、用地優惠為主的傳統招商模式,今年多地政策制定呈現出鮮明的需求側導向特徵。
以上海最新發佈的營商環境 8.0 版方案為例,“政策可感度”與“服務能見度”成為核心評估指標,配套推出的“政策智慧匹配系統”和“免申即享”服務,確保惠企政策精準觸達市場主體。
廣東組建省級民營經濟服務局,全方位支援民營經濟發展;遼寧以降低經營主體成本、提升效率為目標,持續深化“綜合窗口”等領域改革……
以上舉措均折射出服務理念的根本轉變——真正優質的營商環境,需構建“需求感知-政策供給-效果反饋”的全鏈條服務體系,讓企業從政策旁觀者轉變為發展合夥人。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北京強調攻克“卡脖子”技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出要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支援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同時,持續加大戰略性産業支援力度,圍繞未來産業建立長期投入機制。
廣東聚焦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兩大領域,提出要下大決心、集中發力,著力構築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産業新支柱,多措並舉把産業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實。
安徽提出要強化高品質科技供給,在搶佔科技制高點上奮勇爭先,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上闖出新路,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這些實踐表明,地方政府正從傳統産業管理者轉型為創新生態構建者,通過搭建産學研對接平臺、創新“技術入股”招商模式等手段,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區域發展重構要素配置邏輯
從空間佈局來看,江蘇通過功能互補優化資源配置,以泰州為代表的城市推動跨江融合、接軌上海,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及協同發展效率;浙江通過“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的發展模式,打破城鄉之間的隔閡,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範。
在發展要素方面,上海率先探索數據跨境流動的辦法,提升國際競爭力;廣東通過“需求側政策”解決技術轉化的難題,全面優化升級産業體系。這些突破標誌著數據、應用場景等新要素,正逐漸取代傳統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從發展動力來看,各地在“新春第一會”上都多次提到“新質生産力”,其推動路徑不僅包括技術上創新,還包括制度創新。例如,浙江提出建立“立法-執行-修法”的法治迴圈,深入調研各産業發展需求,精準制定貼合實際的法律法規,為新興産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謀篇佈局之年,“新春第一會”既是宣言書更是行軍圖。在這場既看速度又看品質的競逐中,各地將交出怎樣的答卷,其後續成效如何,值得持續關注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