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走筆|早春,觸摸新興産業的脈動

2025-02-12 15:2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南寧2月11日電 題:早春,觸摸新興産業的脈動

  新華社記者段羨菊

  動力電池被喻為電動汽車的心臟,是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關鍵。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産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動力電池産業功不可沒。同時,這個産業也面臨迭代升級加速、行業競爭激烈、企業創新分秒必爭的現實。

  元宵節前夕的2月9日,記者來到動力電池生産企業廣西寧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跟班”車間主任,來到製造一線,近距離感受這一新興産業的氣息變化。

  清晨7:00,早春初寒,天際浮起一抹淡黃色的微光,記者從南寧市中心趕到位於青秀區的東部新城伶俐工業園。半個小時到達這家企業,一棟棟現代化廠房的輪廓和樓宇間點點燈光出現在鐵灰色的薄霧中。

  廣西寧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廠區航拍。新華社記者周華 攝

  從2022年3月開始建廠到當年12月實現投産,這家企業刷新了在異地建廠的新速度。

  7:30,車間外的員工通道,王東林在交接班日誌上簽下自己的名字。100多名工人陸續走進生産車間,為交接班做準備。

  “90後”的王東林是河南焦作人,1米75的身高,留著一頭短碎髮,面色紅潤。他在企業母公司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焦作基地工作了11年。2022年9月,寧福新能源項目建成後,他被派駐到南寧,擔任生産部電芯分廠一車間主任。

  新能源汽車的産銷兩旺帶動了動力電池等上下游産業的發展。從微觀角度看,市場需求的旺盛程度體現在車間主任的工作細節之中。

  7:40,早晚班的交接班小會開始,王東林將班組長和車間副主任召集在一起,了解晚班的生産情況和佈置早班的重點事項。

  “這個會每天都開,我們的訂單很多,從去年4月起,生産線就是兩班倒24小時不間斷生産。”王東林説。

  王東林(左)召集業務骨幹開早晚班的交接班小會。新華社記者周華 攝

  從員工通道看生産車間,一排排鋁合金外殼電池從自動化生産線上流轉,工人通過設備的顯示面板監測設備運作情況。車間內明亮整潔,運轉有序。

  8:00,記者和王東林一起換上防塵服和鞋套,戴上口罩後,通過除塵通道進入車間內部。

  走進車間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顯示內部溫度、濕度和粉塵數據的螢幕。王東林介紹,為了保證動力電池品質,動力電池車間的生産環境要求恒溫、恒濕和嚴控粉塵。

  車間內,機器臂在各條生産線上翻轉,從原料到成品的10多道工序已經全部實現全自動化生産。機器旁的顯示屏不斷更新著各項指標數據,並通過智慧資訊系統同步到車間的主機。

  “主機系統整合的AI功能會分析2500多項數據,形成實時更新的電子報表,通過綠、黃、紅三種顏色標注數據情況,方便我們監測生産狀態。”王東林説,過去的人工流水線作業,重點是人管人。現在是自動化生産,重點是人管數據,出現異常及時處理。

  9:34,王東林來到電池靜置車間。這裡是電池出廠前一道重要的工序,電池需要在45攝氏度的高溫室靜置一段時間,以測試電池的性能。

  29歲的車間班組長劉洪恩在動力電池生産一線崗位已工作10年,是王東林的徒弟。師徒兩人調出近期生産數據,對不同時段溫度、壓強等進行對比分析,討論改進工藝的方案。“這個崗位考驗對數據的分析和整理能力,每天都有細節可以改進,工作不枯燥。”劉洪恩説。

  王東林(右)在向劉洪恩交待工作。新華社記者周華 攝

  11:00,王東林作為生産部門代表參加公司組織的一款新産品導入量産線上線下研討會。這是公司為一家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量身定制的支援快充和長迴圈壽命的産品,5天后就要接受現場驗收。參加會議的還有企業總部製造研究院、前瞻研究院的專家。

  最近1個月,王東林已經參加了6場這樣的研討會。公司總經理助理楊豪亮説,新能源産業迭代升級越來越快,倒逼企業加大創新研發力度和生産流程再優化。企業有專門科研團隊負責新能源電池的全生命週期研究,對行業發展態勢保持密切關注。

  “企業需要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征途上分秒必爭、奮發作為,否則隨時可能被市場淘汰。”王東林説。

  記者在工廠碰到了前來了解企業需求的南寧市青秀區經信局幹部唐嘉鴻。寧福新能源項目落戶後,南寧市通過成立工作專班、實體經濟服務員駐紮企業一線等舉措服務企業。南寧市委負責人還帶隊到企業的河南焦作總部,探討攜手打造面向東盟的新能源電池及新材料産業基地。

  依託比亞迪、寧福新能源在電池産業鏈上的優勢,南寧市積極開展“鏈上招商”,引進一批産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推動新能源産業垂直整合發展。如今,新能源電池産業成為拉動南寧市工業增長的最大動力,對當地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12:05,王東林結束會議後來到廠內的食堂吃飯。食堂設在員工宿舍旁邊,附近有員工超市、桌球室、乒乓球室等活動場地。

  13:00,王東林回到車間翻看昨晚夜班和當天上午的工作記錄,和值班技術人員分析生産數據。由於設備連續運轉,在崗期間他除了吃飯等短暫休息時間,需在生産現場組織協調各種工作。

  15:00,王東林到注液車間查看近期工序升級後的生産情況。

  負責注液工序的班組長莫振鴻是一名“00後”,2022年畢業時他放棄了實習時一家傳統製造業企業提供的崗位,投身新能源産業。

  莫振鴻説,自己喜歡這裡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和不斷創新的企業精神。在前輩的指導下,他很快就從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長為班組長,專業技能不斷提升。

  “我們生産線每隔幾個月就要進行一次小改進,每兩三年就要升級迭代,對人才的需求很迫切。”王東林説,參加工作14年,他參與過錳酸鋰、三元鋰、磷酸鐵鋰等不同類型和規格電池的生産,見證了動力電池行業的高速發展,也見證了一批批行業技能人才的成長。

  16:40,廠區實驗室內,最新一批試産樣品正在進行拆解分析。王東林在現場與專家和技術人員交流後,記錄下需要調整的生産參數,回到車間繼續對設備系統進行調整。

  調整完主要設備生産參數後,已是18:42。他脫下防塵服,和同事走出車間,此時廠區道路兩側的路燈已經亮起,不遠處的宿舍樓和食堂前人影穿梭。

  “今天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但我們吃住都在廠區內,只要生産線遇到問題,我們馬上就能趕到現場及時解決。”王東林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