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開放 謀篇進位先行 | 牢記囑託 善作善成
春風漫卷山河秀,百舸爭流破浪急。
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時提出“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強調:“改革開放是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天津要認真總結已出臺改革舉措的落實情況,結合形勢任務發展變化,謀劃實施新的改革舉措,切實提升改革的精準性、針對性、實效性。特別要在健全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加快構建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和京津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這年的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又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重要部署。
一年來,全市上下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立足改革開放先行區的功能定位,守正創新、開拓進取,錨定目標、敢為人先,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善作善成,用足用好中央所有政策,紮實實施高品質發展“十項行動”和“三新”“三量”工作,激蕩起發展的一池春水,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
改革謀篇佈局 加快動力之變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是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從津沽大地奔涌的改革大潮,能夠洞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萬千氣象。
一年來,天津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把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重中之重,改革舉措串點成線、積厚成勢,改革之路勇毅篤行、步穩蹄疾。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難在深化。
盤活存量是推動天津高品質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現實抓手。面對存量大、包袱重和債務風險,改革勢在必行。
盤活,為了做優;做優,能夠帶動盤活。現有企業、科技成果都是存量,都蘊含增量空間。為企業服務、為創新服務,就是在培育新的優質增量。天津因“企”制宜、因“産”制宜、因“需”制宜,謀改革、抓改革、促改革,讓有限資源發揮出最大價值,高品質發展動力更足、活力更強。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還存在哪些體制機制障礙?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還存在什麼阻礙?怎樣加快構建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系列重大問題要作出準確科學回答,必須從根本上增強改革舉措的精準性、針對性。
朝著難點上、向著深處改,天津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對標對表黨中央改革部署,明確重點方向和思路舉措,細化分工329項具體任務,把落實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與實施高品質發展“十項行動”和推進“三新”“三量”結合起來,用改革的辦法破解難題、以創新的精神開創新局。
一年來,以改革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深化與央企央院央所合作,中國資源迴圈集團總部落戶天津,國投生物製造創新研究院、國能天津電力公司等落地,中關村發展集團增資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分中心實體化運作,770家優質企業融入6條區域共建産業鏈。實施24項京津出行便利化措施,推進京津冀社保“一卡通”,累計新增225項“區域通辦”事項。
一年來,以改革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尋“新”求“質”,天津舉全市之力重磅打造科創園地,天開高教科創園“一核兩翼多點”佈局持續拓展,註冊科技型企業累計超過2600家,組建天開九安海河海棠母基金等39隻科創基金。抓好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壯大,全國重點實驗室達到17家,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0項。進一步健全“鏈長+鏈主”雙牽引機制,首批17家産業鏈創新聯合體啟動建設,12條重點産業鏈在鏈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佔比達到82.1%,航空航太、車聯網、信創等産業保持兩位數增長。
一年來,以改革深入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紮實推進,主體任務完成率達到81.8%,全市國資監管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2%。健全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完善政企務實交流機制,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近4成。
挑戰的另一面是機遇。通過緊扣高品質發展的內含邏輯,著力謀劃實施新的改革舉措,天津持續釋放市場活力。
一年來,中國民營企業投融資洽談會在津舉辦,政企務實交流機制更加完善。天津民營規上工業增加值、限上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外貿進出口總額佔比分別為23.1%、62.5%、45.5%。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66家。飛機、船舶、海工平臺跨境租賃業務佔全國比重超過70%,新增上市掛牌企業11家。智慧財産權保護連續三年考核優秀,品質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深受企業好評。
一年來,建立全市投資促進體系和市級工作協調機制,海河産業基金帶動74隻母基金投資721個項目。金融資産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落地。市對區財政體制改革穩步實施,零基預算改革加力提速。政務服務事項承諾制、“證照聯辦”範圍進一步擴大,“高效辦成一件事”更加利企便民。
隨著改革重錘一次次落地,一塊塊“硬骨頭”被啃下,一個個“老大難”問題被化解,激活了發展的內生動力,凝聚起強大的奮進動力。
改革破題引領 催生品質之變
哪有瓶頸制約,哪就是改革的主攻方向。點與面有機結合,在精準找到問題的基礎上,更有針對性地“開方抓藥”,以改革“一子落”,帶動發展“滿盤活”。
深化城市內涵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要以深化改革的舉措盤活存量、擴充容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天津生産要素齊全、存量資源豐富,在現有空間、資源之上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是“質”的提升,也是“新”的開拓。老“家底”更新了、迭代了,“長”出新質生産力、“長”出高品質增量。
一年來,天津著力引聚高端項目和增量要素,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中電科藍天産業園、中軟信創總部等落地建設,一汽豐田新能源汽車和一汽大眾新車型實現量産,諾和諾德、中美史克、SMC等增資擴産;南港百萬噸乙烯及産業集群項目投産運作,桐硯高性能聚合物材料、京津電子化學品基地等項目開工,南港工業區産值突破千億元;國網龍潭溝、華電西大峪抽水蓄能電站納入國家規劃。“兩重”項目、“兩新”政策落地見效,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援資金超過180億元,以舊換新帶動消費超過200億元。
一年來,天津積極盤活存量資源資産,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天津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等18項政策,鑫恩華、通廣園等市場化平臺加快發展,形成京東超級體驗店、泰安道5號天津金融機構服務中心、中國建材水泥院、旺海國際大廈等典型示範案例,盤活土地2.26萬畝、房産超過1000萬平方米,實現收入593.6億元。
識變求變,大膽探索。天津聚焦改革開放先行區建設,加快構建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一年來,濱海新區接連迎來重磅利好,國務院出臺《進一步支援天津濱海新區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批復《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2024—2035年)》,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再迎新機遇。産業轉型升級向“新”提速,濱海新區獲批全國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培育壯大區域數字經濟推動港産城融合協同發展”入選全國首批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在國家級新區中唯一獲評“2024數字經濟創新案例”。濱海新區積極推進土地、能源數據、金融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深化新型産業用地複合高效利用,探索圍填海成陸區域用海用地統籌審批制度改革,完成全市首例港口用地“海陸”聯合招拍挂。
一年來,港産城融合發展成效明顯。天津港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雙雙創下歷史最好水準。智慧綠色樞紐港口加快建設,港口物流綜合資訊共用平臺“津港通”上線運作,天津港接入全球航運商業網路GSBN系統,增開美東、南美東等直航航線,2024新華 波羅的海指數排名躋身全球前20名。適港産業提質升級,中海油海洋裝備製造基地碼頭二期等10個項目完工,中船天津大型集裝箱船交付,國能集團航運公司、玉湖冷鏈交易中心等落地,國際郵輪母港接待郵輪超過100艘次,成功舉辦國際航運産業博覽會,航運集聚區新落戶企業300余家。
一年來,天津對外開放新優勢加快成型,“首創”“首單”“首次”不斷涌現。發佈國內首個自貿試驗區數據分類分級標準規範、國內首份自貿試驗區數據出境管理負面清單;鵬瑞利醫院成為國內首家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完成首單跨關區“保稅租賃+保稅展示交易”;落地全國售票歸類預裁定展期業務。航空航太裝備進出口規模穩居全國首位,船舶、汽車、飛機“海陸空”商品“出海”齊頭並進,全市外貿出口增長7.8%。打造投資興業的熱土,全年實際使用外資50億美元,空客、諾和諾德、SMC等一批在津重點項目加快推進。
一年來,天津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務實合作穩步加強。天津積極打造中歐班列集結中心,中歐(亞)班列開行611列,運量6萬標箱。成功舉辦“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合作共贏”主題“投資中國”天津專場推介會。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3771.5億元,增長4%,佔全市外貿總值的46.5%。
改革釋放紅利 厚植成色之變
提升改革的精準性、針對性,歸根結底是為了提升改革的實效性,實實在在解決實際問題。
一年來,濱海新區持續實施開發區法定機構改革,構建領導幹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體制機制。實施政務運作和政務服務扁平化改革,打造“一門辦、一網辦、一次辦、一起辦、一刻辦”的服務機制,實現職能最清、層級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質效最高。
一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高品質完成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試點任務,形成全國首個“兩頭在外”的汽車發動機和變速箱保稅再製造試點等5項“首創首試”制度創新,7項開放舉措向全國複製推廣,船舶監管申報新模式等3項創新案例入選全國第五批“最佳實踐案例”,推出新一批43項改革試點經驗在京津冀複製推廣。“保稅+”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融資租賃資産規模超2.1萬億元,商業保理、平行進口車、新能源車創新出口保持全國領先。
一年來,中新天津生態城追新逐綠,出臺全市首個生態産品價值核算標準,全國首個全域綠電應用示範區揭牌,打造全市首個100%綠電整車工廠,綠電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超過75%,“雙碳”之路蹄疾步穩。全面推廣“綠建獎勵+綠色保險+綠色信貸”模式,不動産登記中心被世界綠建委授予亞太地區綠色建築先鋒獎。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成效顯著,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過80%,綠化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米,靜湖入選全市首批幸福河湖,被住建部評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從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到養老、托育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再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年來,一項項讓人們共用改革紅利的成果落地,生活滿滿幸福感。
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年城鎮新增就業36.8萬人,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4.5%。
深入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深化居家養老服務改革,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90%,新增義務教育學位3.3萬個。
深入發掘歷史文化資源,有效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優化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空間,舉辦特色文旅活動和惠民演出1.3萬場次,接待遊客2.6億人次。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顯著改善,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8%,優良天數同比增加36天。
深入推動農業農村綜合改革,現代都市型農業加快發展,糧食生産“二十一連豐”, “津農精品”銷售額連續兩年突破百億元。
時不我待,號角催徵。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堅毅和勇氣闊步向前,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我們一定能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