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中國行|沉浸中國年:當老外遇到春節

2025-02-01 09:0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 題:沉浸中國年:當老外遇到春節

  新華社記者黃揚、楊琪、王美祺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最是隆重、熱鬧。

  來到中國七年,孟加拉國青年吳迪的“春節印象”,已經從“遙遠而陌生”變為“色香味俱全”。

  “春節可以看到、聞到、感覺到!”吳迪説,“門上的對聯、鞭炮的劈啪聲、餃子年糕的香氣,到處都挂著紅燈籠,孩子們手裏拿著紅包……在中國年,空氣中都瀰漫著節日的氣息!”

  如今,越來越多像吳迪這樣的外國人,在中國的土地“過大年”。春節,這個他們眼中古老的詞彙,正散發出真實可感的歡樂與喜慶。

  除夕年夜飯,孟加拉國青年吳迪正端著一大盤炸魚(1月29日攝)。新華社發

  入鄉隨俗

  “我們喜歡春節,所以來到這裡。”巴西人韋斯利比喬夫説,他和朋友們準備用30天旅遊中國,專程體驗“地球另一端的新年”。

  歡騰的音樂中,土家族阿哥阿妹揮動著手中的龍燈;幾十張餐桌連成了一條百米長龍,上面擺滿了火鍋、臘肉、臘豬蹄等土家美食……在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張家界,韋斯利感受了當地土家族“過趕年”的節慶氛圍。

  “趕年”是湘西北山區的土家族年俗——過了小年,直到除夕前,每天都可以吃團年飯,寓意“趕著過年”。韋斯利告訴記者,為了融入節慶氣氛,他還特地購買了當地的土家族服飾。

  同樣“入鄉隨俗”的還有來自德國柏林的安德莉亞施密特。她和丈夫到上海豫園賞燈。“人很多、很熱鬧。”她説。

  2025年1月21日,一名烏克蘭遊客在上海豫園商圈觀光拍照。新華社記者 陳愛平 攝

  新一年的豫園燈會以“山海奇豫記”為主題,既有生肖蛇的大型燈組,也有各種以《山海經》中描述的靈獸猛禽、奇花異草為靈感製作的花燈。

  旅遊網站攜程數據顯示,2025年農曆春節假期,該平臺入境遊訂單同比增長203%。近1個月,海外遊客“燈會”“京劇”“川劇變臉”等非遺類項目門票訂單同比增長超6倍,預計非遺體驗項目還將迎來更高增長。業內預測,今年春節期間國際遊客人數將創歷史新高。

  隨著中國免簽政策持續放寬優化,“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容,越來越多外國人來到中國。中國旅遊研究院入境遊客滿意度專項調查顯示,超六成的受訪者將體驗中國文化作為來華旅行的主要目的。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院長蔣依依認為,“入鄉”才能更好地“隨俗”,春節年俗中有許多既能觀賞、又能體驗的文化項目,實地體驗這些活動,將幫助境外遊客更好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辭舊迎新

  中國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認為,春節是熟悉和認知中國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已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在中國,紅色象徵著好運與喜悅。北京北四環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裏,一樓南側的展館已經換上紅色“新裝”,慶賀乙巳蛇年的到來。

  展覽“過年——春節主題展”正在這裡舉行,120余項與春節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在此展出。

  1月29日,在北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舉行的“過年——春節主題展”上觀展群眾絡繹不絕。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看到展廳裏挂滿精美的燈籠和絲帶,23歲的俄羅斯留學生、中國文化的忠實粉絲扎伊採娃驚呆了。“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過春節。”她説。

  廣東潮汕地區的國家級非遺英歌舞走上街頭,展演氣勢如虹;在四川自貢,27項燈會燈彩非遺競相閃耀;在中國多地古城,400多場傳統年俗和非遺展示活動火熱進行……春節期間,外國遊客可以沉浸式體驗中國各地的年俗文化活動。

  在山西太原,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納克維賽義德親手印製了蛇年生肖年畫。“這些年畫的內容歷史悠久,代表著人們的美好期盼和願望。”他説。

  “歲末年初,人們送冬接春、辭舊迎新。”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蕭放認為,春節體現了中國人的時間更新意識,“這樣的時間觀、價值觀,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

  團圓共用

  伊拉克的博主“老王在中國”受邀來到廣東梅州鬆口,與當地客家人共度新春佳節;留學中國的南非女孩文娜雅和上海財經大學的留校師生們一同做燈籠、寫春聯、拓印福字……團圓與和諧,是中國人寄予春節的精神追求。

  在奧地利漢學家、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奧方前院長李夏德看來,春節的核心要義是團聚,是“在一起”,這樣的精神內核支撐著它從古老的東方傳統轉變為啟發世界團結的文化力量。

  2025年1月8日,入境遊客被精彩的舞獅表演吸引。新華社記者 陳愛平 攝

  在中國社交平臺小紅書上,乙巳蛇年春節被網友們稱為“地球村的第一屆春節”。

  從“如何用筷子”到“紅包該怎麼包”,外國網友通過小紅書搜索春節的相關資訊,學習春節的各種禮儀與習俗。部分用戶甚至模倣“圍爐吃年夜飯”,用當地食材製作春節大餐,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跨文化交流。

  有美國網友表示:“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個傳統節日的溫暖。”

  李夏德認為,各國民眾共慶春節、同享歡樂,在此過程中增進了彼此了解,促進了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繪就了一幅和合共生的美好圖景。“這也讓我們思考,應該如何共同攜手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