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耀中華|《擔負使命》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標定文化坐標、高擎精神旗幟。
大型通俗理論節目《文耀中華》之《擔負使命》,探討如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在賡續歷史文脈中推進文化創造,在傳承中華文明中推動文化進步。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從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到山西“長城一號”旅遊公路主線貫通,再到非遺苗繡的發展……新時代以來,中國文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一批批精品力作層出不窮,一項項重大文化工程不斷推動實施,對外文化交流成果顯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認為,新時代以來,國家從文化復興戰略的高度,持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這些標誌性文化工程的實施,對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有著重大意義。
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對面有一幢小紅樓,著名的《儒藏》工程編纂與研究中心就坐落在此。《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成立於2004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系統整理海內外儒學典籍的基礎文化工程。
國學泰斗湯一介先生是《儒藏》工程的發起者。他説,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是知識分子對國家和民族應有的擔當與職責。為了做好《儒藏》工程的編纂工作,北京大學邀集了包含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近百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近五百位專家、學者,開展聯合攻關研究。
古代的文獻資料是沒有標點和段落的。為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2022年出版的《儒藏》“精華編”,考慮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重新編排。中國部分510種、282冊,共近兩億字,這是《儒藏》人近二十年所取得的成果。目前,《儒藏》中心正在推進全本的編纂工作,編纂完成之後,預計總字數將達到十億至十二億,體量比《四庫全書》還要大。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張紅軍介紹,中華民族一直有“盛世修文”的文化傳統。2022年9月,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復興文庫》出版發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這部書作序。這套書一共5編,包含60多卷、300多冊、1.1億多字,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精選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關的重要文獻,記述了中華兒女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不懈追求的歷史足跡。編纂這樣一部典籍,就是繼承了我國以史為鑒的優良傳統,有助於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表示,中國共産黨人一直都有深沉的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彰顯了中國共産黨促進中華文化繁榮、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擔當,構成了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的文化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標示了文化坐標、錨定了文明航向。
推動文化繁榮 建設文化強國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滋養著一代代中國人。近兩年,一部根據中國經典名著改編的舞劇,攪動了中國演藝市場的“一池春水”。
在杭州運河大劇院,舞劇《紅樓夢》迎來了第兩百場演出。近兩年的時間裏,這部民族舞劇已經走過了近三十座城市,吸引了近三十萬名觀眾走進劇院。監製李斯思介紹,為了既忠於原著又以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來重新演繹《紅樓夢》,他們選了一批非常年輕的90後主創,用其思維和觀念來重新解構《紅樓夢》。音樂上,採取民族交響樂作為基底,輔以西洋交響樂。服裝上,製作團隊將雲肩、蘇繡等傳統非遺文化植入到舞劇當中。導演、主演黎星坦言:“我覺得我們有使命,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通過不同的舞臺,向世界人民展示。”2024年9月,舞劇《紅樓夢》在獅城新加坡開啟了國外巡演首秀,掀起一股勢不可擋的“紅樓”熱潮。從國內“出圈”,到海外“出彩”,“傳承經典,創新發展”正是舞劇《紅樓夢》實現口碑和票房雙贏的密碼。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張紅軍分析,舞劇《紅樓夢》能夠脫穎而出成為頂流爆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紅樓夢》IP(智慧財産權)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身魅力。以舞劇的方式,呈現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讓觀眾們覺得耳目一新。另一方面是創新的藝術表達。主創團隊用年輕人特有的視角對《紅樓夢》進行重新解讀和演繹,同時加入大量的現代元素和創新手法,通過創造性轉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還需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在青少年的心中牢牢紮根。在江蘇淮安新安小學,老師們通過鼓勵學生擔當“小先生”角色,向同學們傳遞新安旅行團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孩子們從愛家鄉、愛自己身邊的人做起,逐步成長為自己、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小主人。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新安小學的回信中勉勵孩子們,結合自身成長實際學好黨史,以英雄模範人物為榜樣,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這封回信是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的殷切期望。
中央文史館研究館館員、文藝評論家仲呈祥指出,不僅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必須弘揚好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在此基礎上,才能創造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种先進文化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為經濟發展增加了新動能。2024年5月,在深圳召開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有108個國家和地區參展、採購,在展覽規模、展商數量和海外參展商、採購商數量各個方面都創下了歷史之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文化産業的國際影響力也穩步提升,影視劇、網路文學、網路遊戲、動漫等文化産品在國外收穫了大批粉絲,文化創意服務、數字藝術標準等也強勢“出海”,贏得世界認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表示,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就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的共同繁榮發展,努力創造和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文化産品,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上譜寫新的輝煌篇章。
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
中華文明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深厚的底蘊。北京中軸線被譽為“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它縱貫南北、聯接古今,猶如一支畫筆,書寫了七百多年的滄桑巨變。
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産名錄》。作為申遺團隊中唯一的外籍專家,原聯合國人居署城市規劃專家、北京中軸線申遺團隊成員唐華德在節目仲介紹,中軸線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基於《考工記》這本有著三千年曆史的書籍。北京中軸線的規劃理念源於和諧的哲學思想。“擇中”“以中為尊”,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文化和審美追求。
北京中軸線始建於元朝,貫通南北,經歷了七百五十年城市演變。從北到南,有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太廟和社稷壇、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天壇、先農壇、南段道路遺存和永定門。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北京中軸線經歷了一系列公眾化和現代化轉變。原先的皇家專屬區域逐漸被改造成博物館、園林和市民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場所。目前已經向北延伸至燕山,向南延伸至大興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在過去的七百五十年裏,從其起源到發展,它向世界講述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延續。這項“活的遺産”,體現了古今融合的時代意義,展示了無盡的生命力。
2024年1月,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唐華德被聘請為北京中軸線的一位監督員,他將自己的身份理解為北京中軸線的宣傳大使,未來他將向更多人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今天,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開闢的是人類邁向現代化的新道路,開創的是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的文明新形態。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已經向世界展現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資訊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築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