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運河的一封信丨外教老師特蕾莎:讓世界讀懂中國大運河
以心為筆,記錄運河悠久歷史文化;以情為墨,書寫運河沿岸時代變遷。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江蘇省委宣傳部聯合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大型全媒體系列專題《寫給運河的一封信》。
video
特蕾莎來自美國,但是成年後,她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度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迷”,十年前,她和全家人決定來到常州生活,從此結下了與這座運河城市的不解之緣。
初入常州,特蕾莎探訪了枕運河而臥的“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並完成了她的第一個碩士論文——《青果巷的故事》。自此,也開啟了她與運河的傳奇情緣。
作為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的一名英語外教,業餘時間,特蕾莎還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她探訪東坡遺跡、拜訪非遺傳承人,研究、體驗常州梳篦和常州亂針繡等非遺技藝,一點一點揭開運河文化的神秘面紗。
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文史專家組組長 大運河文化研究會顧問專家 邵志強向特蕾莎介紹東坡遺跡——野宿亭的由來。有一年除夕,蘇東坡沿運河乘船途經常州,在此處停泊,因為正值大年夜,他不忍打擾友人,便在船上住了一晚,後人建野宿亭紀念東坡,也叫東坡古渡。蘇東坡為此還寫下一首詩: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不嫌客”“許相依”也表達了他對常州的喜愛。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亂針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孫燕雲告訴特蕾莎,依託運河強大的運輸力,南北文化不斷交融,江蘇的絲綢和刺繡運往全國各地,常州也孕育出了具有西方油畫特點的第五大名繡——亂針繡。
“常州是全國的木材集散地,我們祖祖輩輩製作梳子、篦子所用的毛竹和木頭,正是沿著運河而來。記得我小時候,運河裏到處都是漂浮著的木排,我們經常到運河裏面去游泳,就在木排上玩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常州梳篦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邢糧向特蕾莎講述常州梳篦的歷史。
隨著對運河文化一步步的深入探訪,特蕾莎在工作之餘,創辦國際網站、主編雙語雜誌、拍攝新媒體短視頻,用不同的視角探訪、傳播運河邊的中國故事,也讓更多人開始了解、喜愛這段穿越2500年的運河歷史。
作為中國連接南北的水路運輸大通道,大運河創造了龐大複雜、舉世無雙的漕運體系。南絲北木、南糧北炭,不同生産區域的商品因為運河而不斷流通、發展、交融,也徹底改變了常州的經濟格局。19世紀60年代,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地處江南運河咽喉的常州,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重要發源地。
在位於戚墅堰機車廠的常州大運河工業遺産展覽館,特蕾莎看到了近百年來,中國運河工業的興盛。從最早的機器織布廠、機器加工麵粉廠,到第一家機器製造廠和電力公司,依託便捷的水路運輸,紡織、機械、食品、電力等近代工業在運河邊迅速崛起,形成“運河兩岸 煙囪林立 廠房如織”的工業盛景。
特蕾莎也注意到,隨著漕運落幕,進入海運時代後,大運河似乎漸漸被人們忘卻了。穿城而過的運河把整個城市劃分為南北兩半,曾經讓常州人驕傲的母親河,一度成為了城市發展的天然阻礙。
但大運河並未就此沉寂,如同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那樣,2004年,常州終於迎來了再一次運河改道,將原本割裂城區的明運河,南移改線,歷時5年,建成全長26公里的蘇南地區第一條三級航道。運輸量上升到千噸級,也讓常州成為京杭大運河沿線唯一一個,“三河並城”的城市。古運河、明運河、新運河並行而過、首尾相連,創造出生産、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特色城市空間,歷史文明與城市發展交相輝映,文化遺産、城市公園、慢行綠道串聯成線……穿越千年的運河再次煥然一新。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和管理者看到了常州的發展優勢,特蕾莎的丈夫克裏斯蒂正是其中之一。
十年前,世界500強、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選擇來到常州投産,作為公司的CEO,克裏斯蒂看重的正是常州發達的水路運輸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長江東西相通,運河南北相連,成為這座“萬億之城”的成長密碼,也讓常州繼續續寫著“百年工業城市”的傳奇。
如今,克裏斯蒂所在的企業員工規模已擴展至600余名,年銷售額達30億元。而波光粼粼的運河也早已融入他們一家人的生活。週末,特蕾莎經常帶著丈夫和孩子在運河裏玩皮划艇,她還把運河文化融入課堂,帶著學生們一起到運河邊采風、調研。
十年來,特蕾莎用自己的方式讓世界聽到大運河的聲音,而在中國的廣袤版圖上,大運河已經馳騁奔流了2500年,它孕育、催生、哺育了幾十座運河城市,直到今天,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一座座運河城市依舊在運河的清波中書寫傳奇。特蕾莎説:“未來,我還要把你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因為每一個在運河邊幸福生活的人,都是這封信最好的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