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春歸有期自當時
12月21日,我們迎來冬至節氣。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在中國文化中,冬至是極為重要的節氣,其間祭天與祭祖的傳統習俗承載著對家國昌盛的諸多期盼與祝願。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此織錦作為極具象徵意味的文化標識,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極為耀眼的標誌性符號。繡著這句織文的漢代織錦護臂于1995年在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發現。這件文物以紅、黃、藍、白、綠五彩絲線織就,自右至左依次織有鳳凰、鸞鳥、麒麟、白虎等吉禽瑞獸。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的國家。2000年前漢代織錦已經出現于新疆,這有力證實了漢朝治理西域的史實,也是古絲綢之路開闢與延展、中原與西域文化交融的堅實憑證。
自秦漢以降,中國養蠶技藝沿絲綢之路傳往中亞、南亞與西亞等地。在絲綢之路沿線的諸多國家及地區,亦有大量絲綢文物陸續出土。
産地溯源一直是絲綢之路研究的關鍵。在絲路上,文化交融和商貿活動繁密,僅憑藝術史範疇的紋樣、形制和織造技藝,難覓絲綢産地的真實源頭。若想進一步探尋這些數千年前輝煌的文明奧秘,需要借助高精度的自然科學檢測手段——同位素分析技術。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蠶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在特定地域生活,飲食來源可追溯其生長之地,絲綢研究與之同理。
蠶僅食桑葉,其絲便具有地域特徵,蠶絲中的同位素猶如生長歷程的記錄,可供研究者剖析解讀。蠶絲的同位素組成如同生物體在寫日記一樣,記錄了它生長環境的資訊。如每天發生了什麼、吃了什麼、做了什麼。這些資訊如同天書一樣,需要研究人員分析和解讀。
研究者通過系統地採集現代蠶繭樣本數據,構建同位素數據庫,並運用數理統計模型繪製出蠶繭同位素地圖,優化絲綢文物同位素指紋溯源技術。此項研究的終極目標是繪製出絲綢之路同位素地圖,以此確定絲綢的産地與傳播路徑。
目前,研究人員已完成現代樣本數據庫建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便能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了解到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蠶絲的準確産地了。
本期報道的“以絲綢産地溯源為目標的同位素分析技術可行性研究”來自第三屆文物保護青年論壇優秀研究案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