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幸福河湖海丨巧開“千把鎖” “小巷總理”托起"家門口的幸福"

2024-12-21 11:11: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天津12月21日消息 天津水系發達,眾多社區如繁星般點綴在各河流之畔。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治大國若烹小鮮”。社區治理這道“小課題”,實則是蘊含社會服務的“大文章”。

  “爆紅”變“長虹” “紅石榴”賦能特色街區基層治理

  天剛濛濛亮,在素有“天津搖籃”之稱的三岔河口旁,西北角早已煙火升騰。商戶們摩拳擦掌,等待著以獨家美食款待八方來客。接穩這“潑天富貴”的背後,是紅橋區鈴鐺閣街道鈴鐺閣社區的集體之力。

  “鈴鐺閣社區位於天津老城廂西北角的核心區域,西北角特色街區便位於我們這個社區內。”2023年初,伴隨著蜂擁而至的遊客,紅橋區鈴鐺閣街道鈴鐺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任翠蓉發現,西北角特色街區“火”了。

  曾經寧靜的社區被洶湧人潮打破了平衡,任翠蓉和她的同事意識到,必須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治理之路。而當務之急,便是要守住街區的“安全”底線。於是,一方面,他們成立了一支名為“鈴裏工作組”的隊伍,入戶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並針對性進行解決;另一方面,在街區內成立了綜合黨委,定期與消防、公安等職能部門開展綜合性保障工作。經過大家不懈努力,街區內的秩序和環境逐漸好轉。

  “西北角是大家的西北角,只有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街區才會發展得更好。”任翠蓉説道。2023年9月,紅橋區鈴鐺閣街道在天津市慈善協會設立“西北角紅石榴公益慈善基金”,這也是天津市首個街道公益慈善基金。首輪募集便得到了街區內65家商戶的大力支援,共募集善款76萬餘元。“有了資金的支援,我們對街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對近1700平方米的30余塊墻體進行了彩繪,展現西北角的‘民族風’‘文化范’‘煙火氣’;安裝了很多休閒座椅,滿足遊客們‘坐下來’的需求。”任翠蓉告訴記者,他們還成立了“商戶幫幫團”,邀請商戶與社區困難群體結對子;為社區居民發放了“公益暖心包”“愛心早點券”……一項項暖心之舉拉近了居民、商戶、社區之間的關係。

  

  樓體上的巨型墻繪已成為西北角特色街區一景(央廣網發 紅橋區供圖)

  與此同時,任翠蓉和同事們也在思考如何能夠讓基金擁有“自造血”能力。2024年8月,倣古鐺鐺車、主題郵局齊齊亮相西北角特色街區,為市民遊客出行、遊覽、消費提供多樣化選擇,讓大家擁有更好“遊”也更方便“郵”的旅遊體驗。“目前,我們舉辦了公益文創市集活動,並引入倣古鐺鐺車、主題郵局以及益德成聞藥等項目,這些項目的部分營業額將捐入紅石榴公益慈善基金,反哺特色街區建設。”任翠蓉説道。

  目前,西北角特色街區日均往來遊客達到2萬至3萬人次。2024年“十一”假期,日均客流量更是超過15萬人次。西北角,這個因美食而聞名的地方,在鈴鐺閣街道的精心治理下,正書寫著基層治理與美食文化相得益彰的精彩篇章。2023年,鈴鐺閣社區在紅橋區104個社區的民主測評群眾滿意度中位列第一。這也給任翠蓉今後的工作帶來了莫大動力和信心。“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拓寬治理路徑,積極連結更多優質資源,持續擦亮煙火西北角金字招牌,努力讓‘爆紅’變‘長虹’。”任翠蓉對此信心滿滿。

  主動探尋居民所需 “一紅一綠”辦好關鍵實事兒

  作為東麗區的亮麗名片,“水清、岸綠、景美”的東麗湖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新“湖人”匯聚於此,一批以湖為名的社區陸續建成。走進賞湖苑社區,一抹亮眼的綠色引人注目。“這是我們的‘植物驛站’,放的都是居民們寄存的花。”據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文雅介紹,由於轄區內居民流動性比較大,每逢寒暑假時節,不少居民會離開社區,而家中的植物則成了“留守兒童”。“之前一位居民要回老家,就帶來了家中的植物拜託我們照看。這也給了我們啟發,於是‘植物驛站’就這麼成立了。我們召集了小區內具有相關知識的居民,幫助大家保管植物,迅速得到了社區居民的良好反饋。”

  據王文雅介紹,“植物驛站”正是社區十項“自造血”品牌項目之一,在這一抹亮眼綠色背後,則是一片鮮明的“紅色”。“我們緊緊圍繞‘黨建引領’這一主線,一切工作都要從百姓身邊小事出發。”據王文雅介紹,社區打造了“紅色物業”,以社區黨委與物業公司交叉任職的方式,打通了兩者之間的壁壘,以便更好地服務群眾。如今,社區推出了“説來聽廳”流動議事會等十個品牌活動,得到了大家的喜愛。“我們每年聚焦落實一件實事兒。2024年,我們聽取了居民們意見,對轄區內160余根路燈桿進行了修繕。路燈亮起來,百姓的心中也暖起來了。”話未説完,王文雅便又投入到工作中,“儘快落實”是她一直挂在嘴邊的口頭禪。

  主動靠前服務 “大山的女兒”在“新家”描繪幸福故事

  在美麗的北運河畔,坐落著布依族姑娘林則銀的“第二個家”。從七彩黔地來到渤海之濱,林則銀用一張“七彩民情圖”記載著紮根基層十餘年來,和社區中家人們的點點滴滴。“這幅圖,記錄著我們社區居民們的情況,比如獨居老人、租房住戶等。這幅圖,是我們用‘鐵腳板’走出來的。”寶翠花都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則銀説道。

  

  俯瞰寶翠花都社區(央廣網發 北辰區供圖)

  社區中的獨居老人,是林則銀時時掛念的“心上人”。在她的腰間,帶著一把特殊的鑰匙。“我們社區的一位老爺爺,在兒子去世後成了獨居老人,身體也比較虛弱。我們就經常到他家去串門幫忙。”在一個大雪天,林則銀照例來到老人家嘮家常,但是她的敲門聲卻沒有得到回應。“我們從早上9點敲到了11點,一直沒人開門,急壞我了!”情急之下,林則銀找來民警,在鄰居們見證下打開了老人家裏的大門,發現老人一直在睡覺,沒有聽到叫門聲。虛驚一場之後,林則銀意識到老人的聽力下降明顯,便要來了老人的備用鑰匙。“春節前一晚,我給老人打了15個電話,一直沒人接。我趕緊從家裏打車過來,一路小跑來到老人家,發現老人摔倒在地板上,非常虛弱。我趕忙叫來了救護車,及時搶救了老人。”正是這把“救命的鑰匙”,讓林則銀意識到,居民的任何小事,都是天大的事。“五常五送”工作法也應運而生。

  “五常五送”,即“常敲空巢老人門、噓寒問暖送貼心”“常串困難群眾門、排憂解難送愛心”“常叩重點人群門、溝通疏導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區門、查防管控送安心”“常開休閒文明門、和諧追夢送歡心”。簡單的五句話背後,卻是林則銀十幾年如一日的堅守。“‘五常五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提升,我們也以此為契機,拉進了和居民們的距離。”如今,“五常五送”形成了標準與規範,也帶動寶翠花都社區形成了“崇德向善 奉獻擔當 誠信友善 創新活力”的社區精神,更涌現出550位“社區小名人”、挖掘出幾百條“社區小家訓”。相親相愛的氛圍,讓社區即使在冬日也始終暖洋洋。

  

  林則銀(右)和社區居民在一起(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在寶翠花都黨群服務中心的墻上,挂著這樣一句話——服務群眾要像孝敬父母一樣,趁早不能等。這正是林則銀和同事們的工作理念。“社區工作沒有轟轟烈烈,點滴之處,卻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林則銀説道。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在天津市“十項行動”中,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行動位列其中。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正是有無數優秀的“小巷總理”,用慧眼、巧手、熱心腸、鐵腳板“巧開千把鎖”,托起百姓“家門口的幸福”。

  總策劃:王曄彪

  統籌:張強

  記者:周思楊 韓雨晨

  天津市委網信辦 央廣網天津頻道 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李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