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提升監測能力 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
中新網西寧12月20日電 (記者 李江寧)“不破壞一寸草地,不傷害一條湟魚,不驚擾一隻候鳥、普氏原羚等野生動物正成為青海湖生態保護工作的鮮明標識和行動準則。”20日,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久謝説。
久謝是在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懂青海 愛青海 興青海”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專場新聞發佈會上作上述發佈。
青海湖,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是中國顏值最美的湖泊之一,也是高原內陸湖泊濕地的典型代表,生態地位突出而重要。
自2022年4月2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復函同意青海湖國家公園的創建工作以來,在生態治理方面,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投入1.77億元資金,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重點水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共計20項工程,大幅提升了青海湖流域特別是青海湖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水源涵養地生態功能。
在監測監管方面,青海湖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巡護監測工作機制,制定保護站巡查監管工作方案,探索形成了“四固定、三統一”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機制。同時,構建了一個縱向涵蓋水、空、地,橫向涵蓋日常巡護、行業監管和志願管護的全方位巡護體系,實現了對重點保護對象和保護區域的監測監管全覆蓋。
久謝介紹説,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青海湖蓄水量不斷增加,流域水質保持穩定,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逐步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2024年9月監測顯示:青海湖水體面積持續擴大,達4650.08平方公里,水位達3196.72米,較去年同期增加28.10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12.03萬噸,普氏原羚數量達3400余只,鳥類種數達282種,棲息水鳥數量達60.6萬隻。荒漠貓、白唇鹿等珍稀物種重新回歸視野,普氏原羚、岩羊等物種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以往難得一見的黑頸鶴、黑鸛、大天鵝頻頻亮相,高原獨有的“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趨於平衡,青海湖國際重要濕地如今成為大美青海一道亮麗的生態風景線。
此外,記者了解到,2024年,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合理佈局12個生態觀景點,推廣黑馬河的“公司+合作社+全民參與”經營模式,探索政府主導、村集體參與、農牧民分紅為主的利益分配機制,創造就業崗位,輻射帶動環湖周邊8個鄉鎮20個村6400余戶2萬餘名群眾直接或間接受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