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三晉歷史“線裝書”又有新“註釋”
山西太原的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西周武王之子叔虞而建的祠堂。其肇始於西周、孕育于北朝、發展于隋唐、成熟于北宋、擴展于明清,因其濃縮了中國文化之精髓,被稱為三晉歷史的“線裝書”。
今天,這本書又有新“註釋”。
翻開這本三晉歷史的“線裝書”,豐厚文化遺存有新使命
“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冬日的晉祠,古樸靜謐。行走其間,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古典園林魅力盡顯。
這裡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跨越時代最久遠、保存最為完整的唐宋祠廟式古典園林,還是唯一集宋、金、元、明、清古建築精華為一體的建築群。
這裡有宋、元、明、清時期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等古建築98座,彩塑114尊,鐵質文物19尊,壁畫907.2平方米,楹聯匾額219幅,碑碣石刻444通,館藏文物40982件,古樹名木122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樹29株。
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范仲淹、司馬光、元好問等名人墨客留下480余首咏頌晉祠的詩詞歌賦……
光陰流轉,時間賦予晉祠豐厚的文化積澱,更賦予其新的使命與責任。
今天的晉祠,不僅僅是一座靜謐的古祠,而成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晉溪書院大講堂、折扇扇面展……通過舉辦各類展覽、文化交流活動,晉祠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藝術家、遊客,他們在這裡探尋中華文明的根源,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是交流與開放的窗口,更是發展的“註釋”。
翻開這本三晉歷史的“線裝書”,“三寶”“三絕”有新形象
晉祠有“三寶”:我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聖母殿;我國現存唯一的十字型古橋——宋代魚沼飛梁;穩如大殿,巧似涼亭的金代建築獻殿。晉祠還有“三絕”:難老泉、侍女像和周柏。
這些老寶貝,如今都有新形象。
聖母殿前的木雕盤龍,成為遊客新寵。在驚嘆古人巧奪天工的同時,很多人被北向第二條龍成功“萌化”,只見它身子前傾,右爪伸出,仿佛“比耶”。新的流量密碼get,冰箱貼、小挂件統統安排,“比耶龍”成為新晉網紅。
宋代彩塑的傑出代表——侍女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成為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如今,晉祠讓這些彩塑成真——舞蹈《宋時芳華》讓一個個宋代侍女活靈活現地出現眼前,她們互相打鬧、逗趣,一顰一笑皆是壁紙,一動一靜都是風景,怎能令人不喜愛?
同樣吸引年輕人的,還有魚沼飛梁,造型優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橋式,是中國古代十字形橋梁傳世之孤例,被稱為當代立交橋的鼻祖。此外,三千年的周柏“常青”、長流不息的難老泉“難老”,美好的寓意令晉祠又多了一些俏皮可愛。
“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晉祠有生動的詮釋。這是古與今的碰撞,更是時代的“註釋”。
翻開這本三晉歷史的“線裝書”,晉祠迎來新機遇
1961年,晉祠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年末,它又迎來新機遇。
12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網站發佈公示,擬確定19家旅遊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山西太原市晉祠-天龍山景區在列。
近年來,晉祠-天龍山景區圍繞文物保護利用、環境綜合整治、景區管理模式創新、旅遊業態重塑、服務品質提升等持續發力,不斷推進景區提檔升級,增強遊客旅遊體驗感。
《唐風晉韻話晉祠》話劇表演以古樸典雅的服飾、精湛傳神的演技,再現了千百年前的政治風雲;《古今潮音》古箏專場民樂演奏,讓遊客沉浸式感受國樂之美;一系列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在這裡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晉祠始終向新而行,幾千年的歲數仿佛正是“當打之年”,總會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努力終有迴響。這是前進的腳步,更是今天的“註釋”。
你瞧,翻開這本三晉歷史“線裝書” 總有新“註釋”,批註的是你是我,是歷史更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