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刻認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2024-12-06 09:39: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因地制宜”體現了新質生産力發展和區域國土空間的邏輯聯繫與內在規律,為各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指明瞭方向。各地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從實際出發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科學認識新質生産力的內涵特徵

  以辯證思維科學地看待新質生産力,是各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礎與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産力的概念。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新質生産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要以歷史思維和辯證思維深刻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産力的內涵特徵。

  新質生産力的驅動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不僅能直接賦能産業,優化提升産業結構,促進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鏈現代化,還能帶來體制機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創新轉變。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學誕生、蒸汽機和機械、電力和運輸、相對論和量子論、電子和資訊技術發展等。在此帶動下,發生多次産業革命,如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資訊化。人類社會目前正在經歷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將帶來生産力的又一次巨大飛躍。

  新質生産力是與時俱進的生産力質態,是相對於傳統生産力發生了“質變”的生産力質態。新質生産力以産業為主要載體,以技術為基本支撐。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産業得以持續拓展和優化提升。因此,沒有一勞永逸的“新”,只有與時偕行、推陳出新的“新”。

  新質生産力不是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傳統産業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新舊産業沒有絕對的界限,傳統産業經過技術賦能,也有可能蛻變為現代産業而成為新質生産力的載體。因此,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做好改造提升傳統産業這篇大文章,依靠技術創新、要素創新等催生出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的業態呈現是廣泛多元的,並不為某些産業所專屬。只要能夠凸顯創新特質,在效能和品質上具有比較優勢,充分體現出新質生産力特質的産業,就是先進生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區域視角看,新質生産力的上述特徵表明:其一,各地都有必要也有基礎發展新質生産力,應當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大力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其二,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不搞一種模式。不同地區地理特徵、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及現實訴求差異很大,應從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勢和內部潛能,因地制宜探尋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各地發展新質生産力要處理好若干重要關係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從實際出發,錨定區域主體功能和戰略定位,處理好如下重要關係。

  新與舊的關係。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努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抓緊謀劃部署未來産業,但切不能簡單地把傳統産業視作低端産業或落後産業加以摒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産業”。一些傳統産業仍為市場所需,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充分利用好這個基礎,通過技術賦能,使其向高端化、智慧化和綠色化轉型,重塑傳統産業競爭新優勢。要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徑。

  取與捨得關係。發展新質生産力,既要盡力而為,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地區在其特定發展時期既有發展優勢,也存在制約因素。若不考慮自身實際,一味追新求高,就會事與願違、勞民傷財。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揚長避短,突出特色,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潛能和優勢,精心選擇發展賽道,實現錯位發展。同時要統籌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産業培育壯大,利用區域比較優勢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形成新的發展優勢。

  承與借的關係。各地發展新質生産力既要做好“承”的文章,利用好現有基礎,包括産業基礎、成功經驗、成熟模式等,也要兼收並蓄,加強區域合作與協調,積極借助外力,深化開放合作,通過共建産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構築戰略功能平臺、推進對口合作等有效方式,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點與面的關係。各地發展新質生産力,不能平均用力、眉毛鬍子一把抓,要注重系統整合、點面結合。一方面遵循生産力發展客觀規律,做好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通過整體推進為重點突破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突出重點,明確主攻方向,以重點突破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整體躍升,從而實現以點帶面,點上開花、面上結果。

  快與穩的關係。各地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推進的機遇,推動産業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要堅持穩紮穩打、循序漸進的原則,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有效利用現有條件做實各項基礎工作。不能把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建在沙灘上,也不能讓新質生産力發展泡沫化。

  硬與軟的關係。發展新質生産力既要積極拓展産業,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人才、技術等各項“硬基礎”,也要完善各項“軟條件”。以産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為重點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各類先進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集聚,持續提升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制度,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提升優勢産業的領先地位。

  把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新征程,各地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堅持鍥而不捨、先立後破、以特爭先、矢志創新、一體聯動,穩步有序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一是鍥而不捨。新質生産力在繼承中躍升、在積累中突破,並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要始終保持思想上的敏銳、戰略上的主動和行動上的自覺,搶抓機遇,時刻注重跟蹤前沿性科技發展動態,時刻注重開闢産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時刻注重超前佈局和建設未來産業,時刻注重夯實“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動能。

  二是先立後破。一個地區的現有産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滿足人民群眾生産生活需要的基本條件。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在兼顧當前與長遠的基礎上,把握好“立”和“破”的邏輯順序與辯證關係,堅持先立後破。在推動新興産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促進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的良性互動。

  三是以特爭先。特色化定位、差異化發展,是一個地區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有效路徑。各地發展新質生産力,決不能跟風效顰、照搬照套,應把握自己的有利條件和獨特優勢,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集中發力,一舉做出特色、形成高位,通過産業特色發展實現經濟領先發展,釋放“頭雁”效應。

  四是矢志創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能夠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不斷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要以自立自強為基本方向,持續強化技術供給,實現創新鏈産業鏈的緊密銜接和深度融合。一方面,集中有限科技資源,緊扣重點産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構建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另一方面,加快構建支援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整合內外資源,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産業結構全面優化升級。

  五是一體聯動。發展新質生産力,既要充分發揮各地能動性,從地區實際出發,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又要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聯動,實現有機分工、相互支撐、協同發展。要促進資源要素在全國範圍內合理流動、高效集聚,進一步做強各地比較優勢,強化資源互濟、優勢互補,推進産業轉移與承接,攜手共建現代化産業園區,實現産業同頻共振,共同打造新質生産力發展高地,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堅實動力和有力保障。

  (作者范恒山 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