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潮頭”釋放創新澎湃動能——15項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領先科技獎正式公佈
科技“潮頭”釋放創新澎湃動能
——15項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領先科技獎正式公佈
光明網記者 李汶鍵 叢芳瑤 李彬
11月8日下午,作為2023年世界網際網路烏鎮峰會重要活動之一,2023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獎頒獎典禮舉行,15項領先科技成果集體亮相。
自2016年起,為更高標準打造全球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創新展示平臺,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國際組織設立“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領先科技獎”,面向全球表彰領先科技成果,分享網際網路領域從業者的非凡貢獻,至今已連續舉辦7年。今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佈活動首次升級為“領先科技獎”,並將成果類別區分為關鍵技術、基礎研究和工程研發,覆蓋更多前沿科技領域。
機遇挑戰並存,5G在突破中前行
近年來,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正加速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各環節,成為數據資源暢通迴圈的關鍵支撐,以及引領産業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今年11月,2023年中國5G發展大會在上海舉行。據介紹截至9月底,我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318.9萬個,超90%的5G基站實現共建共用,5G網路加快向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發展。
與發展並行而生的是新問題與新挑戰。隨著行動通訊的不斷發展,其能耗也急劇增加,為了實現“雙碳”目標,5G網路的能效問題亟待解決。為此,入選領先科技成果獎的“5G行動通訊系統高能效機理研究”項目正逢其時。“通過不斷探索5G超密集蜂窩網路能效的奧秘,我們團隊發現其與吞吐量存在飽和效應,並提出了國際領先的解決方案來提升能效,和解決解耦問題。”華中科技大學葛曉虎在現場介紹了這一成果的優勢,期待這些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提高5G網路的能效、降低碳排放,有利於推動新一代通信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並得到了國際的廣泛認可。
降低能耗是一方面,如何更好提升資源使用效率也是5G發展過程中需要正視的一大方面。來自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的“4G/5G行動通訊共建共用關鍵技術創新與産業化”項目就提供了一種解決模式。“我們打造了全球首張、規模最大、網速最快的5G SA共建共用網路,實現了4G中頻網路的全量共用,突破了共用器件、設備、組網、運營等一系列重大技術創新和産業化難題。”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峻、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寶俊共同介紹了這一項目在創新網路架構與運營、攻克核心技術演算法、突破大頻寬設備器件三方面的優勢,通過共建共用,這一項目有效減少了重復建設,提升了資源使用效率,每年節電超200億度、降低碳排放超1000萬噸,為全球5G網路綠色發展提供了創新的中國方案。
除了應對挑戰,5G也在為各領域數據資源暢通迴圈提供關鍵支撐。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帶來的“全光底座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其成果服務中國聯通超過9億的用戶,為包括北京冬奧會在內的許多重大活動提供了可靠的網路保障,相關創新技術還應用到了全球超過100張的網路。
備受關注的還有高通無線通信技術(中國)有限公司的“全球首個5G Advanced-ready數據機及射頻系統——驍龍X75”項目。該項目通過率先引入5G-Advanced新特性、深度融合5G和AI創新等創新做法,將先進的5G技術,擴展至各類終端和眾多行業,包括智慧手機、汽車、PC、移動寬頻等用戶終端,以及工業物聯網、企業專網等行業應用,架設了一條通向智慧新世界的“突破之路”“智慧之路”“高速之路”。
AI賦能千行百業,應用服務千家萬戶
當今世界各國積極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醫療AI發展迅猛,騰訊也先後在肺炎、青光眼、結腸息肉等病種,獲批創新醫療器械,成為首個擁有多病种醫療AI三類證的網際網路科技企業。騰訊健康總裁吳文達表示,“騰訊覓影數智醫療影像平臺”凝聚了醫療AI的科研力量,打破了AI臨床應用瓶頸,真正把AI助手交到醫生手中。
“我們理想中的AI既能夠提高生産、推動創新,又可信賴,這樣的理想已經初步實現。”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旭東現場介紹了IBM今年年度Think大會上發佈的企業級AI與數據平臺watsonx,“它不僅能幫助企業運用大模型和生成式AI,同時,也能解決企業級 AI 應用的三大挑戰:一是找到需要的數據,二是建立合適的模型,三是監管系統的運營。”
對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而言,AI讓數據變得更有價值。面對能源革命和能源轉型加快推進的新形勢新趨勢,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中國石油、瀋陽中科奧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智慧油田工業物聯網WIA-PA技術與系統,通過構建油田生産全覆蓋的工業物聯網系統,打造網路、硬體、軟體一體的工業物聯網生態,實現對廣域分散的油井生産過程實時線上監測,形成集遠端計量、故障診斷、節能優化于一體的智慧油田生産新模式。
下一代機器人智慧製造有限責任公司CEO安東尼奧 弗裏索利在發佈“ARGO:機車車輛的自主檢查”時表示,鐵路機器人是人工智慧在檢查鐵路車輛上的新興應用領域, ARGO是一種新型的機器人,可以自主進行火車的安全檢查。“ARGO機器人可以適應任何標準的鐵路,不會受空間限制,並且由於機器人配備了鐳射雷達感測器,它可以安全地與人類進行互動。”
同樣聚焦交通領域的中國信科陳山枝團隊,于2013年最早提出LTE-V2X車聯網技術,全球首創蜂窩車聯網(C-V2X)技術路線,聯合友商在3GPP主導制定國際標準,得到全球汽車和交通行業廣泛認可和採用。
“車聯網是提升我們行駛安全、交通效率和智慧駕駛的重要的使能技術。”中國資訊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陳山枝表示,C-V2X未來將構建人-車-路-雲間基礎的連接能力,賦能智慧網聯汽車、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發展,實現安全、高效、綠色智慧出行。
夯實基礎技術支撐,擁抱數字科技未來
自然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是人類交流思想和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讓電腦理解語言,即自然語言處理,是實現通用人工智慧的關鍵。
人工智慧正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大語言模型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發展通用人工智慧的曙光。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表示,“知識增強大語言模型關鍵技術”,突破知識內化與外用技術,具備知識增強、檢索增強和對話增強的獨有技術優勢,以及模型框架聯合優化的效率優勢,有助於加快産業智慧化升級、探索通用人工智慧發展。
清華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多年來研究並建立了一套“多層次多元知識融通的自然語言深度學習基礎方法”體系,突破了自然語言深度學習的若干重要瓶頸制約,顯著提升了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的基本能力。
語言的功能之一是表達大腦的認知。如何模擬大腦的認知機制,實現高效且層次化的視覺內容感知一直是電腦視覺領域的重大挑戰。北京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趙耀介紹了“視覺媒體的層次化內容感知”項目。“以視覺媒體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深入地研究視覺內容層次化感知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形成從圖像級、物體級到像素級粗粒度及細粒度的遞進感知理論和解決方案”趙耀説。
此外,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更多可能。
數據庫是基礎軟體皇冠上的明珠,千行萬業數字化都深度依賴數據庫。清華大學電腦係長聘教授,CCF數據庫專委會副主任李國良介紹“GaussDB: 分佈式數據庫”項目時表示,GaussDB是面向數字基礎設施的企業級數據庫,作為新一代分佈式數據庫,通過多維度創新,構築了高性能、高可用、高彈性、高智慧、高安全關鍵優勢,滿足金融、政企等行業全場景、智慧化的數據庫管理需求,支撐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工作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環節。上海交通大學網路安全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建華表示,“大規模雲網融合系統內容高效可靠分發與主動防禦技術研發及産業化”項目特點在於將雲網融合、內容驅動、協同共用三者形成了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了高可靠的內容分發、高可用的網路安全和高可管的內容安全。
“未來的IT和資訊安全的發展方向是網路免疫。網路免疫IT系統引領我們向更安全、更具韌性的數字世界又邁進了一步。”卡巴斯基亞太、中東、土耳其與非洲地區政府事務與公共政策副總裁君怡説,“卡巴斯基汽車安全網關” 是下一代汽車的安全網關解決方案,可滿足汽車架構內安全通信的關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