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際人權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五十屆會議期間,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中國聯合國協會等機構主辦了多場雲上邊會,中外相關社會組織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圍繞“權利保護的實效:西方國家少數族裔政策的現實與反思”“中國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與權利保障”“加強全球人權治理,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等主題,通過線上線下進行深入交流。與會嘉賓一致認為,中國人權事業取得巨大發展成就,在全球人權治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經驗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權保障具有借鑒意義,也為國際人權事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多場邊會介紹了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權事業不斷進步的情況。與會嘉賓認為,中國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致力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依法保障少數民族各項權利,為國際社會治理民族事務提供了重要參考。
當前新疆社會安全穩定、發展持續向好、人民安居樂業。近年來,已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名外交官、國際組織官員、專家、記者和宗教人士參訪新疆。訪問過新疆的外方人士表示,他們在新疆的所見所聞同西方政客、媒體的描述完全不同。
邊會上,巴西籍傳媒從業者拉斐爾以自己在新疆的親身經歷,生動講述了新疆各民族和諧相處、各行各業快速發展、人民福祉明顯增進的事實。
巴基斯坦全球化智庫研究員明竺認為,中國取得的成就特別是新疆的發展進步,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權保障提供了範例。針對少數西方國家在新疆問題上惡意造謠,明竺呼籲持續開展國際交流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發展成就,認識一個真實的新疆。
巴西三大洲社會研究所(國際)研究員馬可表示,少數西方國家通過媒體傳播假新聞,操縱國際輿論場議題設置。為打破其構建的不實資訊壁壘,拉美國家與中國要深化民間往來和人文交流,讓拉美人民更便捷獲取來自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真實資訊。
來自英國的傑克遜、吉爾吉斯斯坦的巴合、紐西蘭的莉妮和盧安達的艾瑪等專家和留學生代表結合在中國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積極評價中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及中國在依法保障少數民族權利方面的做法。吉爾吉斯斯坦文化、資訊、體育和青年政策部專家巴吉什別克,寮國民政事務部公共管理研究與培訓學院院長常英等表示,中國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湯姆 茨瓦特認為,少數西方國家極力推行少數民族同化政策,致使少數族裔被迫放棄自身文化、宗教和社會權益。
中國少數民族對外交流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葉波説:“中國始終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保障少數民族人權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理民族事務,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常安表示,少數民族權利保護是人權保護的重要內容。一些西方國家自身存在諸多少數族裔權利保護問題,需好好反思。在這方面,中國少數民族權利保護的理念和實踐可為世界提供更多借鑒。
“中國通過一系列積極措施,推動包容與可持續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對環境權利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駐華大使伊莎貝爾 多明戈斯表示,我們需要大量溝通和共同努力,要採取根本、有效的措施,建設綠色和生態友好的世界,讓每個人都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推動者。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黃文藝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對環境權利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作為一種新型人權,環境權概念如何界定、在憲法法律中如何表達、與其他利益如何協調等理論問題的解決需要紮根本土,也需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呂忠梅表示,當前,環境權作為人權在我國政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編纂一部體現時代特色、實踐特色和未來取向的環境法典,將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權利新需求提供更為充實的法律保障。
與會嘉賓還圍繞婦女、殘障人士、老年人、印第安人等群體的平等權利及司法保護展開討論。
美國東北大學法學院教授露西 威廉姆斯分析了美國遭受家暴婦女爭取司法救濟的曲折過程,表示這有社會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職責缺失、相關法律不完善的原因。紐約公益律師安德魯 戈德伯格結合自己為當地弱勢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的經驗分析説,當前美國的司法制度在保護特定群體權益方面問題頻出,面臨巨大挑戰,這凸顯出為弱勢當事人提供法律保障的意義。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法學院教授理查德 柯林斯分析了美國印第安人的屬地及其憲法問題,強調印第安人普遍面臨貧困處境。
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張萬洪介紹,中國的法律和政策以體系化、策略性的方式,突出特定群體人權保障的優先議題、底線標準、階段目標和監測評估方法,“中國通過一系列積極措施,推動包容與可持續發展,促進了包括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的實質平等和全面發展”。
“為促進世界和平和人權治理髮揮獨特作用”
在研討中,與會中外嘉賓表示,國際社會應尊重人權發展的多樣性,反對套用單一模式和評判標準。
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王超説,近年來,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影響下,霸權主義、種族主義、保護主義、狹隘民族主義抬頭,貧困和不平等加劇,雙重標準大行其道,全球人權治理遭受嚴重衝擊。各國應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就人權問題開展對話與交流,增進相互理解與信任,擴大共識,縮小分歧,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皮特 赫爾曼説,在許多國家,經濟的發展反而加大了貧富差距。“如何利用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如何為人民創造更多財富?中國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國籍和種族,與聯合國人權事業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司芙蘭認為。
“中國在當今世界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應用社會研究學院講師費利姆 赫德梅爾説,中國可以在東西方和南北方國家間架起橋梁,“為促進世界和平和人權治理髮揮獨特作用”。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諮詢委員會委員劉昕生表示,發展中國家應當加強團結,提出自己的人權主張和觀點,同時在人權領域開展公平的交流合作,以此提高彼此人權保護的能力。“這既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確選擇,也符合國際人權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