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守住糧食生産的“命根子”
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十四五”期間全國土地日的主題都是“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這條紅線,就是管著我們14億中國人吃飯的18億畝耕地面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農田就是農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産,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眼下,夏糧已經豐收,田間地頭是一番繁忙的收穫和播種景象。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關係國家命脈的安全線。
去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發佈,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耕地19.18億畝,從全國層面看,實現了國家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標,這也是這兩年來耕地保護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的結果。
在山東德州寧津縣,今年種糧戶王春紅的45畝小麥增産豐收。2021年,山東省開展“三區三線”劃定試點工作。“三區三線”是根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種類型,分別對應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朱道林説:“三大空間決定了一定區域的總體國土空間結構,城鎮空間往往是要擴張的,那麼將它的開發邊界確定,予以穩住,城市建設在哪,只能在那個界限範圍之內,農業生産空間也就在農業生産空間範圍之內,不能隨便佔用。生態空間也一樣,佈局確定完以後,未來在土地利用管理、國土空間管理過程當中實施用途管制。”
山東省是“三區三線”劃定試點省份之一,把90%的穩定耕地劃入了永久基本農田紅線。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副處長袁永説:“嚴格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的優先序,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劃足劃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確保數、線、圖一致,確保整個劃定成果能落地,可考核、可追責。”
山東省德州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規劃科科長安寧説:“德州市十三五期間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是792.45萬畝,三區三線劃定的比十三五期間不僅沒有減少,還增加了40萬畝。”
為了不浪費地力,寧津縣把城鎮開發邊界內準備用於建設佔用的耕地,取走耕地土壤的耕作層,拿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內再利用。王春紅種的45畝土地是復墾的,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以內。為了提高土地品質,統一覆蓋上了優質的耕作層土壤。
去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相比于截止到2009年底的第二次國土調查,10年間,全國耕地減少了1.13億畝,其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比如耕地變成林地和園地。現在,合理界定建設用地、農業用地、生態用地,“三條控制線”不交叉、不衝突、不重疊,更有利於保護耕地。
多年來,工業用地、建設用地與耕地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耕地進出平衡是新《土地管理法》確定的一項耕地保護的基本制度,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建設單位必須補充數量和品質相當的耕地。這其中,關鍵是品質。
在黑龍江鶴崗市東方紅鄉的水田連片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産區,水稻已經分蘗,無人機正在進行噴灑作業。而在四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佔地54公頃、塘底堆積厚重淤泥的荒廢魚池。
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廳長于萬臣説:“耕地可持續佔補平衡的關鍵,在於保護好耕地的後備資源,目前黑龍江省正在按照國家要求,開展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對全省耕地後備資源潛力、水資源承載力、開發利用戰略和規劃等方面,進行深入系統分析、評價和研究,把寶貴的耕地後備資源保護好、利用好。”
耕地進出平衡、佔補平衡,前提是要有品質可靠的後備土地資源。鶴崗市一片佔地54公頃的荒廢魚池就屬於比較好的後備土地資源。
2017年,鶴崗市對廢棄魚塘改造水田項目進行立項,安排專項資金,新修了水渠、鬥溝、涵管、機電井、田間路等基礎設施,把建設佔地的優質耕作層黑土覆蓋到這片土地上,進一步改善種植條件。
土地的復墾實現了水田標準化生産,依託廢舊魚池改造的水田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無農藥殘留,2020年取得了有機水稻生産標識。黑龍江省從2001年開始建立省級補充耕地儲備制度,對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實行先補後佔,這樣就首先從制度上保證了後備耕地的品質。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朱道林説:“佔補平衡本身是來解決佔用耕地和補充耕地相互平衡的關係,由於耕地的後備資源越來越緊張,無論如何補充耕地的品質,總體來説既受到自然資源條件的影響,同時即使是不斷通過條件比較好,還是有一個土壤條件等等熟化的過程。為了保護耕地的生産能力,因此國家嚴格控制佔用耕地,為什麼劃定三區三線,也正是從這些角度去進行考慮。”
嚴守耕地紅線,嚴格執行進出平衡,是保證耕地數量和品質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提高現有耕地品質也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從耕地品質看,我國耕地中低産田佔比三分之二以上,東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土地鹽鹼化等問題日益顯現。
黑龍江拜泉縣是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可是在前些年,這裡的糧食單産很低。
説是黑土地,可因為山坡地比較多,水土流失很嚴重,拜泉縣也一度因此被列為黑龍江省貧困縣。多年來,拜泉縣一直在進行水土流失治理。
黑龍江省拜泉縣水利局副局長張春山説:“從初期的調整壟向到中期的興修三田,近期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現在的綜合立體開發,1986年遙感普查的時候有2.7萬條侵蝕溝,現在已經治理2萬條,目前通過普查為止,100米以上的侵蝕溝還有3500條。”
治理後的耕地,糧食單産逐步提高。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教授張興義説:“據測定土壤有機質含量,以年均千分之五的速率在上升,土壤品質在逐漸上升,作物産量也在恢復。如果再實施秸稈還田,施有機肥,土壤品質恢復更快,達到保護黑土地的目的。”
對黑土地的保護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共識。東北各地正在採取工程、農藝、生物等措施減緩黑土地的退化、讓土地重新變得肥沃。而在全國其他一些主要糧食生産區,這幾年,也在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現有耕地品質。2年前,江蘇鹽城的馬以勤承包了4000畝土地,是土地承包大戶。4000畝土地分散在3個不同行政村,機耕路彎彎曲曲,每天大量的時間就是在不同田塊間跑來跑去。
當年分田到戶,考慮到耕地肥瘦不均,為了公平,很多農民的耕地都是東一塊西一塊,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産效率,還增加了每畝糧食生産成本。星羅棋佈的田間小路、溝渠,也導致了耕地數量的減少。
2020年,高作鎮按照“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的要求,兼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相結合、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爭取做到既保護好耕地,解決土地碎片化的問題,又使土地利用結構和佈局得到優化。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高作鎮黨委書記唐城説:“在實施之前耕地大概是1.5萬畝,通過對基本農田的連片整理,對溝塘填埋,對閒置用地整理,通過不到2年的時間新增耕地有2000多畝,到目前為止整個耕地數量大概在1.8萬畝。”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繼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建成10.75億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到2035年,全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品質進一步提高。以此為契機,與之配套的鄉村規劃,也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
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中國人自己的飯碗,還是要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裏。而糧食生産的根本在於耕地。地之不存,糧將焉附?所以我們要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不僅管住耕地,更要管好耕地,讓農田品質更好,産量更高。這才能端牢端穩咱們中國人的飯碗,夯實大國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