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糧旺季收購量預計將達1300億斤!從田間到餐桌 小麥一路上會有哪些經歷?
民以食為天,糧豐天下安。記者從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獲悉,目前夏糧收購正由南向北陸續展開,預計今年夏糧旺季收購量將達1300億斤左右,仍保持在較高水準。從收購進度看,截至目前,主産區收購小麥1889萬噸,同比增加529萬噸。
夏糧主産區小麥喜獲豐收。那麼,收穫的小麥如何顆粒歸倉?糧食進了庫,是如何保存的?糧倉裏的糧食最終又是如何上到老百姓的餐桌上?從田間到餐桌,小麥一路上都有哪些經歷?
我國夏糧主産區小麥收穫進度如何?
眼下,在我國部分地區的田間地頭,小麥的收穫仍在緊張進行中,一台臺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秸稈打捆機也在同步作業。我國夏糧主産區小麥的收穫從5月底開始陸續展開。經過近一個月的忙碌,截至6月21日,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蘇、陜西、山東、河北、山西等9省小麥已收穫3.01億畝,收穫進度達99.2%。 農業農村部22日發佈的小麥機收進度顯示,夏糧主産區小麥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豐收已成定局。
顆粒歸倉 小麥進入糧倉要過哪幾關?
小麥從田地裏收穫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歸倉入庫,也就是糧食收購。這一流程包含哪些環節呢?據了解,收穫的糧食先由運糧車運到糧庫門口,然後要進行扦樣、稱重、質檢等環節,最後才卸糧入庫。運糧車扦樣這個環節就是通過自助扦樣機上細長的扦樣桿,隨機在車上選取十個點位進行取樣。取出來的樣品自動運送到智慧檢驗室裏進行自動檢測,以此來確定這車小麥的品質和等級。整個流程實現了全程的無人化。無人化的不只是扦樣環節,運糧車從進入糧庫,到出庫,中間扦樣、檢斤測重、卸糧入庫,全程基本上都實現了無人化作業,效率大幅提升。
小麥進入糧倉之後 是如何保存的?
我們知道,糧食放久了很容易生蟲、發黴或變質。小麥進入糧倉之後,是如何妥善保存的呢?一起跟隨記者的鏡頭,到中儲糧鄭州直屬庫去看一看↓↓↓
在中儲糧鄭州直屬庫,收購季,每天都會有農民開著運糧車來這裡賣糧食,一車一車的小麥,在這裡通過液壓翻板、清理、除雜後就會運往糧倉。
長60米,寬30米,這裡的面積是1800平方米,這麼大的一座糧倉能放多少小麥呢?答案是7500噸,這裡窗戶的厚度有80釐米厚,這麼厚實的一堵墻,第一是因為腳下這6米高的小麥壓力太大,第二是因為要確保糧食儲存在一個低溫、低濕、低氧的環境下。
在這裡,每一粒小麥都是有生命的,會呼吸的,過熱就會發黴生蟲,在這個麥堆裏面埋藏了有364個溫度感測器,工作人員以此為依據,對小麥進行實時的溫度監控,(跟隨濕度變化)進行補冷。與傳統的空調相比,內環流控溫系統節約能耗在80%左右,這樣一間糧倉一天就可以節約400度電,這相當於一個三口之家兩個月的用電量。
為保質保鮮 糧倉需要保持什麼溫度?
為保質保鮮,糧倉裏的糧食需要低溫儲存。那麼,最適宜的溫度是多少呢?據介紹,倉內溫度需要長期控制在25℃以下。這就需要用到糧食儲存當中的一個關鍵技術:內環流控溫系統。也就是説,每個糧倉中立體分佈著上百個測溫感應電纜,上面有溫度感測器,實時監測著不同位置糧溫的變化,一旦高於這個溫度,內環流控溫系統就會自動啟動,確保倉內溫度控制在25℃以下。
記者探訪糧油樞紐:小麥如何進入加工廠?
小麥進入糧倉進行保存,就完事了嗎?當然不是,接下來,小麥還會進入加工、貿易環節。這一環節又是怎麼運作的呢?江蘇張家港是長江流域北糧南運重要的物流樞紐,這裡有亞洲最大的綜合性糧油加工基地——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園,戳視頻,跟隨記者一起去看看。
每天從江蘇張家港進港的糧食總量達到兩萬多噸,什麼概念呢?如果以火車皮來計算的話,就是滿滿330節車皮的糧食。在四號泊位的位置正停靠著一艘七萬噸級的貨輪,貨輪一側正在作業的機械就是糧食轉運裝卸裝備。
在這樣一個龐大的糧食生産基地裏面,還承載著糧食倉儲、加工,包括應急保供的功能。
記者手裏的這份訂單,是24日蘇州來的一份大米訂單,需求是120噸,用於一家食品企業加工企業。今天上午9時15分接到訂單,要求明天上午8時前送達。這麼緊急的一個任務,這麼大的一個工作量,任務該怎麼完成呢?靠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機器人裝箱機、機器人碼垛機,機械化裝車,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通過麻利的機械手操作,1個小時能夠完成1500箱大米裝車發貨,而如果人工操作每人每小時最多完成500箱。類似這樣的訂單,每天都有2~3份。
從原糧到食品 小麥是如何"變身"的?
小麥進入加工廠是它實現自身價值的開始。那麼,從一粒小麥,到百姓餐桌上的饅頭、麵條,甚至是貨架上高附加值的美味食品,又是一個什麼過程呢?
這是一片成熟的麥田,一顆顆麥穗、一粒粒麥子,正在經歷夏日的收穫。
這粒麥子走過上千公里的路程,從穗尖來到了糧倉;剛剛抵達筒倉,一連串高級設備開始給它和他的小夥伴們接風洗塵。當然,這可不是簡單的用水洗個澡,磁選、震動、吹風、去石、色選,七個環節一個都必不可少,經過著水靜置和最後的表面擦刷,清理工作才算最終完成,這些小麥終於可以乾乾淨淨被送入加工車間了。
加工車間的旅程,小麥在這裡需要經過5道皮磨、10道心磨的精碾細磨,再經分級、篩理,自動配粉、打包、儲存等多個環節,最終才能變成走向市場的成熟麵粉産品。
對於普通小麥粉來説,這段旅程到此便告一段落了,但對於專用小麥粉而言,這段旅程可遠遠沒有結束。比如全麥粉,就還要繼續經歷超微粉碎等更加複雜的變化和考驗。特製的全麥麵粉是小麥加工得粉率中的冠軍,得粉率可以達到97%以上,遠超普通麵粉80%的平均水準,也就是在加工過程中幾乎沒有浪費。
無論是蛋撻、麵包、蛋糕、華夫餅……我們現有的技術可以根據市場需要,生産各個檔次、不同品類的專用麵粉,走進千萬家庭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