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天塹新通道 成昆再傳奇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6月21日)上午8點08分,位於四川涼山州喜德縣境內的小相嶺隧道經過建設者們6年的努力,終於全線貫通。小相嶺隧道是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地質情況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它的全線貫通意味著新成昆鐵路距離全線通車又邁進了一大步。上世紀60年代,30多萬名建設者在崇山峻嶺間修建起了被稱為“人類征服自然奇跡”的成昆鐵路。半個多世紀以後,新一代建設者再次走進大山修建新成昆鐵路。雖然施工設備和當年大不相同,但不變的是面對困難的戰鬥豪情和面對事業的忠誠擔當。今天的《焦點訪談》,我們來看這場跨越了半個世紀的奮鬥接力。
今天上午8時08分,隨著最後一米岩體被成功爆破,新成昆鐵路的核心控制性工程——小相嶺隧道全線貫通。小相嶺隧道貫通,標誌著新成昆鐵路的主體施工工程已經完成,之後將鋪設鐵軌,實現全線通車。
新成昆鐵路是設計時速為160公里的客貨共線鐵路,建成後將運作復興號動車組,這將極大改善西南偏遠地區,尤其是涼山腹地百姓的出行條件。
成貴鐵路公司甘洛指揮部指揮長王官説:“新成昆鐵路建成通車以後,從成都到昆明的時間,將會從19個小時縮短至7個小時左右,這也是修建新成昆鐵路的重大意義之一。”
剛剛貫通的小相嶺隧道位於四川涼山州喜德縣,全長21.775公里,是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的隧道。小相嶺隧道所處的地方是橫斷山的高山區域被稱為“地質博物館”,地質條件複雜,施工環境惡劣,是成昆鐵路全線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從勘探、設計到挖掘,整個隧道施工用了6年多時間。鄭冬冬至今還記得,2016年他和400多名同事第一次來到這裡時的情景。
中鐵隧道局新成昆鐵路項目部工程部副部長鄭冬冬説:“剛開始來只是説修隧道,説20多公里,沒有想到這個地質會這麼複雜。我們在監測水量的時候,人站在水裏面可以把人沖走,站不好就給衝翻了,躺在那裏,然後再起來。”
在施工過程中,幾乎每個建設者都遇到過各種各樣的風險,需要他們隨時應對。因為地質結構特殊,涌水和大變形是小相嶺隧道在施工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就在隧道貫通的前一天,施工現場又出現了涌水。在施工6年間,小相嶺隧道共發生大的涌水3次,大的變形100多次。面對每一次突發狀況,建設者們都用冷靜的頭腦和科學的方法成功進行了處置。
就是在這樣風險極高、難度極大的施工條件下,建設者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以堅持不懈的努力,為中國鐵路又增添了讓人驚嘆的一項成績。而堅持不懈、克服萬難,也正是中國鐵路建設者們代代傳承的寶貴精神。
鄭冬冬的爺爺曾經是老成昆鐵路的一名建設者,在上世紀50年代,他參與修建了老成昆鐵路施工難度最大的沙馬拉達隧道。
“沙馬拉達”在彝語中的意思是“開滿索瑪花的山谷”。沙馬拉達隧道全長6379米,是當時全國最長的隧道,也是老成昆鐵路的最高點。那時要進山修隧道不要説公路,連條像樣的人走的路都沒有。在工程建設最艱難的時候,鄭冬冬時常會想起爺爺對自己講過的那些往事。
鄭冬冬説:“我爺爺那輩鐵路建設者,在條件那麼艱苦情況下,這麼重的鋼軌全部靠人工抬,我覺得不可思議。當爺爺每次給我講起這事的時候都深深感動著我,他們那時候真的講奉獻,不怕累不怕苦。”
那時幾乎沒有什麼機械化設備,隧道施工全靠建設者們用大錘、鋼釬一點點鑿孔爆破。每天24小時施工,一天下來也只能掘進不到一米。
除了條件艱苦,當年的建設者們還要隨時面對極大的危險。沙馬拉達隧道所在的山谷,被外國地質學家稱為“死亡禁區”,在這裡暗河、斷層、泥石流隨處可見,塌方更是時常發生。
老成昆鐵路建設者張寶圖説:“沙馬拉達隧道當年發生最大的一次事故塌方,我也埋在下面了,臉上縫了幾針,腿上縫了十幾針,犧牲了6個同志。”
老成昆鐵路建設歷時12年,共有30萬名建設者參與其中,有2000多人犧牲,為鐵路建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張寶圖説:“千山萬水任調遣,英雄面前無難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沒有吃苦奉獻的精神,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不可能完成。”
老成昆鐵路從開通運營至今已有50多年,為我國大西南偏遠農村地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結束了當地村民長期在深山與世隔絕的生活。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加快,近年來當地群眾的生活又有了很大改善,對交通出行等生活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老成昆鐵路由於運營時間較長,抗災能力下降,而沿線雨季時泥石流等災害頻發,加上多屬於高烈度地震區,地震活動頻繁,因此成昆鐵路急需進行重建。在國家統一規劃部署下,新成昆鐵路于2007年正式開工。
成貴鐵路公司高級工程師于艷輝説:“老成昆鐵路線路的運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於是我們建設新的成昆鐵路。新的成昆鐵路採取了長大隧道,避開了彎道,裁彎取直,提高了鐵路線路品質。”
為了提高鐵路品質,讓隧道盡可能里程長、比例高,新成昆鐵路盡可能採用直線的線路規劃,這也在技術上對建設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新一代建設者也繼續發揚老一輩不怕困難的精神,依託當今中國先進的基建技術和設備,針對每個難題,科學制定精準方案,逐一攻克了隧道建設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這條全長860公里的新成昆鐵路,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工程,也是國家“一帶一路”連接東南亞國際貿易口岸的重要通道。能為這條鐵路的建設出一份力,對很多建設者來説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2018年1月8日,成昆鐵路施工正在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鄭冬冬和20多位年輕的建設者們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表達了青年一代不忘初心、不負重托,用腳踏實地的奮鬥來為鐵路事業作貢獻的決心。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脫貧攻堅,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時,他提到了這封信,並説道,來信讓他感受到青年一代對祖國和人民的擔當和忠誠,讀了很欣慰。
鄭冬冬説:“總書記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其實我們也想過大都市的生活,可是,總要有一些人去做這個時代的逆行者,要跳出現在的舒適圈。”
為了支援丈夫的工作,鄭冬冬的妻子周海瑞也從城市來到了大涼山,在這裡住了下來。鄭冬冬的孩子也是在修建小相嶺隧道期間出生的,他特意給孩子取了個和成昆鐵路有關的名字。
鄭冬冬説:“我兒子是在新成昆線建設中生的,就取名叫鄭志成。意思是志在成昆,要修通新成昆鐵路。”
儘管在大山深處修鐵路的生活很艱辛,但鄭冬冬説,作為一個“鐵三代”,他很喜歡這份工作和這種獨特的人生體驗,他也會支援自己的兒子做個“鐵四代”。
鄭冬冬説:“如果我兒子以後選擇這個專業,我會支援他。但是我會告訴他,選擇這個專業是要付出很多艱辛和艱苦的,但是付出的每一秒都是值得的。”
在新成昆鐵路建設中,有許多青年建設者選擇紮根一線,他們像前輩們一樣,用熱血和奮鬥為祖國鐵路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半個多世紀前,年輕的鐵路建設者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以敢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豪邁氣概,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半個多世紀後,新一代的建設者面對挑戰無懼色,科技助力攻難關,為天塹開闢了新通道。新成昆鐵路是按照160公里時速設計的,通車後,從成都到昆明的列車運作時間將由現在的19個小時縮短到7個小時左右,將為西南地區的人員、物流往來構建起鐵路運輸的大動脈,也將幫助沿線大涼山區的百姓走上致富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