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糧”策】守住大國糧倉讓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
時下正值“三夏”大忙時節,放眼華夏大地,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鄉村畫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開,蓬勃生機令人欣喜。南方的農民正在稻田裏埋頭栽插、管護水稻,北方的農民正在駕馭智慧現代化設備趕收夏糧。根據剛剛發佈的《中國農業産業發展報告2022》,今年中國農業生産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産量將超過去年,預計將達到1.38萬億斤。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消費量大、每人平均耕地少,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中國人的飯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持續提升糧食産能,優化種植結構,堅決守住大國糧倉,讓“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
守住大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必須堅守耕地紅線。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的特殊保護制度,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始終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守住今天的耕地,才能保住明天的飯碗。如果沒有耕地,沒有不斷優化的耕地資源做支撐,“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自然無從談起。耕地保護,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必須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
守住大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必須攥緊中國種子。“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種子作為農業的“晶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切農作物産業鏈的起點。讓“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必須推進種業全面振興。這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標誌性、先導性工程,也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産業。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專條對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做出具體部署。這表明,小種子,大戰略。只有從培育種子入手,加強良種技術攻關,穩住制育供種基本盤,讓每一寸土地都種上良種,才能用“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守住大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常態化疫情防控,讓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抓好糧食生産,重中之重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地見效。從東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再到江南魚米之鄉,依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農用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收穫機、智慧結算系統被廣泛使用,我國農業科技水準不斷提升,助力糧食增産的態勢明顯。只要持續推進農業與科技深度融合,全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讓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中國人就能用沉穩有力的雙手托起中國飯碗,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穩穩噹噹地寫實在廣袤的田野上。
(金羊網文/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