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邊疆行丨遼寧:念好“山海經”、壯大“黃海翼”,繪就興邊富民新畫卷
我國陸地邊境線長2.2萬公里,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邊疆地區是確保國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從今天開始到7月9日的每個週末,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直播《大美邊疆行》,帶您一起走進9個省、自治區的邊疆地區,看山河美景,走振興發展之路,講述邊疆滄桑巨變的故事,傾聽邊疆人民的幸福心聲。今天,特別直播聚焦遼寧,講述遼寧邊疆那一片海、一條江、一座城中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
在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的古樓子鄉,2000多畝的藍莓正在採摘。古樓子鄉是全國最早從事藍莓種植的地區之一,全鄉有70%左右的農戶從事跟藍莓産業相關的工作。收入比以前增加5萬到6萬元,有的甚至能增收10萬到20萬元。
藍莓成了寬甸人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遼寧通過高水準打造遼東綠色經濟區,為邊疆地區拓寬了依託特色産業致富的道路。寬甸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文軍説,當地政府在種植環節、資金方面、銷售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通過特色産業的發展,寬甸脫貧人口的每人平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1704元。邊疆群眾守著家門口的青山綠水和優質的農業資源,又搞起了農業和旅遊的深度融合。
青山綠水和特色産業讓丹東寬甸鄉村展新顏
陸上邊防,萬里海疆,遼寧都是起筆之處。大連長海縣近年來推動漁業從“獵捕型”向“農牧型”轉變,以發展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為契機,全力打造海上“藍色糧倉”。漁民楊波説,現在海洋環境越來越好,再加上科學化的養殖模式,收入不僅穩定,還增加了。現在上島的遊客也越來越多,一些漁民做起了漁家樂,越過越好了。
長海縣海洋牧場讓萬畝碧海變身“藍色糧倉”
自2019年起,遼寧將興邊富民行動納入省政府“重強抓”專項行動,邊疆地區百姓生産生活水準持續提高。通過念好“山海經”,邊疆地區的生態資源優勢也在不斷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遼寧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陳健表示,遼寧省不斷加快發展設施農業,高效畜禽養殖和水産健康養殖,延長農業産業鏈條;加快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發展農村電商和鄉村旅遊,不斷發展壯大鄉村産業。
科學養殖讓長海縣漁民唱響收穫的漁歌
遼寧有著雄厚的産業基礎和完備的工業體系。近年來,遼寧將高新技術、智慧製造作為邊疆地區發展的産業基石,壯大遼寧沿海經濟帶“黃海翼”。在丹東,科技型企業群體已經成為當地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丹東市科學技術局局長由遠飛説,未來,丹東市將持續實施梯度培育計劃,一企一策,全力壯大科技型企業群體。鼓勵企業構建以企業做盟主的實質性産學研聯盟,以揭榜挂帥的形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力推進丹東市數字化智慧化發展、創新型城市建設。
丹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和智慧製造企業遍地生花
通過持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遼寧正努力實現邊疆地區多點位、多層次發展。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黃學利表示,遼寧省將全力把沿邊沿江沿海區域打造成海洋産業集聚帶、江海邊境黃金旅遊帶、高品質宜居生活帶、興邊富民特色發展帶,打造“美麗邊城”,讓振興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邊境地區各族群眾。
生態宜居振興發展的美麗丹東
(總臺記者 田忠卿 孫松濤 齊莉莉 郭威 楊雪 季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