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看老區新貌 映初心使命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産黨的歷史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革命老區考察調研,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如今,革命老區有哪些新變化?老區人民生活得怎麼樣?4月16日起,中央主要媒體對12個革命老區逐一開展行進式採訪報道。讓我們一起走進革命老區。
4月16日起,中央主要媒體對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海陸豐、湘贛邊、陜甘寧、浙西南、左右江、瓊崖、大別山、湘鄂渝黔、川陜、沂蒙、太行等12個革命老區逐一開展行進式採訪報道,重溫崢嶸歲月、展現時代新貌。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艾四林:革命老區是黨和軍隊的根和魂,在中國共産黨革命歷史上,革命老區作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當時在極其艱苦環境下,共産黨能夠開闢一片一片的革命根據地,沒有人民的支援,沒有人民的同甘共苦,這是不可想像的。能夠同心是因為我們目標是一致的,我們的期盼是一致的,因為我們黨的宗旨就是讓窮苦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
老區和老區人民,為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每一個革命老區都見證著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産黨、堅定不移跟黨走的偉大歷程。
飲水思源,不忘老區。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産黨始終堅守的初心。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艾四林:黨的十八大以後,總書記非常牽掛老區的脫貧致富,這也是為什麼他幾乎走遍了全國連片的老區貧困地區,到老區老百姓家中拉家常,了解生産生活情況,具體指導老區的脫貧致富。我想這是我們黨的初心,在黨的百年奮鬥歷程當中,我們始終是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做好老區的建設。
在很多人印象當中,貧困、偏遠的老區現在有哪些新變化?老區人民如今生活得怎麼樣?
為了反映革命老區的新面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走進老區看新貌》,節目綜合運用直播報道、紀實故事、景觀航拍、新聞評論、網友自拍等多種形式,帶領觀眾及網友一起走進多個革命老區。
在一個個精心拍攝的鏡頭中,革命老區的光榮歷史、黨和人民的魚水深情一一展現。
牢記歷史,拼搏向前。新時代的革命老區,充滿著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
這是記者在江西于都拍攝到的時裝秀,像這樣的時裝秀,在於都幾乎每月都會舉辦一次。“老區不老,而且非常時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江西總站黨委書記 宋大衍: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的集結出發地,當年中央紅軍就是穿著粗布衣服,通過老百姓用自家門板做成的浮橋,踏上了長征之路。于都的紡織服裝從原來的小作坊已經發展到現在的大工廠。從小散亂到集群化,也由原來的低端製造邁向了高端智慧。
除了時裝秀,于都還有完備的服裝産業鏈。
在於都的服裝生産車間,製作一件衣服只需要3到6分鐘,每天大約有近百萬件衣服被生産出來銷往世界各地,服裝産業的數字化正成為于都的新時尚。
江西省于都縣時尚産業綜合體總經理 袁海雲:我們現在還有服裝生産智慧溯源系統,在傳統縫紉機上加裝晶片和攝像頭,這樣的話,對工人縫紉品質就可以進行實時分析和指導。
從小作坊到大工廠,于都紡織服裝企業已達3000多家,2021年全行業産值達600多億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江西總站黨委書記 宋大衍:在歷史長河中,江西革命老區近十年來變化之大、發展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從空中到地面、從歷史到現實,讓觀眾和聽眾感受到老區不老、勢頭更好的生機與活力。
新時代的老區,高品質發展之路越走越寬,一個又一個聚焦科技創新的高新技術産業園正在老區崛起。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福建總站記者 林舟:其實現在很多的老區的發展也特別好,不但有一些工業的基礎,甚至是一些高新技術,也在咱們的老區生根發芽,走在了整個發展的一個前沿,所以説我們就想帶大家看一看。
上杭縣是原中央蘇區縣,古田會議就在這裡召開。而現在的上杭縣連續第六年入選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新材料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
為了展現出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記者還運用了新的展示手法。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福建總站記者 林舟:(直播)使用了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這樣的一種拍攝手段,能夠直接時空穿越,走進了這張老照片中,帶大家去今昔對比來看一看老區的變化有多麼明顯,給大家一個新的視聽體驗。
在《走進老區看新貌》報道中,陜西榆林200多家能源企業堪比“科幻大片”的生産現場、河南濟源的全鏈條奈米材料生産基地等等,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新産業蓬勃而出。
而革命老區的改變也在方方面面,昔日,交通不便嚴重阻礙了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如今,鏡頭裏的革命老區,不僅建起了高速公路、開通了高鐵,還有了機場。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薄弱,不再是阻礙老區發展的絆腳石。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艾四林:總書記強調我們搞好老區的建設,是要帶著感情去做這項工作的。這種感情一方面是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另一方面是飲水思源的感恩之情,我們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
建設老區、振興老區,最關鍵是人才。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鼓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在為老區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也是節目報道的主角之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安徽總站記者 江凱:在很多人的觀念當中,大家都想著要走出大山,離開老區,在前期調研的過程中,我們就發現老區有一個很大的變化,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開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他們開始走進老區,投身老區的建設。
隨著記者的鏡頭,我們來到了安徽的大別山革命老區。
方紅本來是一位上海的英語老師,後來她回到了家鄉。
安徽省岳西縣響腸鎮千佛塔村村民 方紅:我們山裏有很多這種手工藝品,那我們為什麼不能把這些好東西推出去?2014年回來的時候,家裏人極力反對,家裏的長輩都説,人們都往外走,你怎麼會反著來?我説,我們大別山人有紅色革命傳統,就得敢闖敢試。通過不斷努力和堅持,第一筆訂單從大山裏漂洋過海走向了世界。
現在,他們製作的手工藝品遠銷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給當地增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還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像方紅這樣年輕人的故事,在革命老區的報道中並不少見。傳承紅色基因的年輕人投身於老區建設中,用創新的思維和青春的奮鬥,描繪著老區的美好未來。
這些熱愛老區的年輕人,不僅打動了觀眾,通過實地採訪,也讓記者感受到了革命老區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安徽總站記者 江凱:通過這一次走進老區,通過實地採訪,我們也深信,有了越來越多這樣的年輕人,老區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這也是我們節目裏所説的,老區不老,風華正茂。
交通暢達、産業發展,老區不斷涌動著新的活力,但生活好不好,民生保障怎麼樣,老區的百姓最有發言權。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黔江區)濯水土陶製作技藝傳承人 劉海龍: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制陶,祖祖輩輩傳承下來,政府搞鄉村旅遊推廣,把四面的環境搞得山清水秀的,帶動了當地發展,帶動了傳統工藝市場,只要你勤勞、肯做,其實你的生活並不比城市差。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走進老區看新貌》報道,用一組組青山綠水的秀美鏡頭,一個個催人奮進的民生故事,一張張真實感人的幸福笑臉,讓電視觀眾感受到了新時代革命老區煥發出的無限活力。
而老區的聲音也同樣在電波中傳遞著。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陜西總站記者 溫超:通過錄音報道和現場連線的方式,來著力表現革命老區在鄉村振興、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以及紅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方面的一些成就,盡最大努力讓去全國的觀眾和聽眾能夠感受到老區新的變化、新面貌和新發展。
除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呈現的精彩廣播、電視節目之外,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也刊載了生動、紮實的報道,透過這一個個鏡頭、一篇篇報道,深入反映革命老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區域發展等方面的生動實踐、顯著成就和感人故事。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艾四林:通過一系列報道,讓我們更直觀地去感受老區的變化,老區人民的精神風貌,我想全國人民包括老區人民都有充分信心,相信我們未來,老區會發展得更好,老區人民會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沿著紅色足跡一路行進,革命老區展現新面貌、煥發新活力、實現新跨越。正像節目中呈現的那樣,有的老區正在引領新時尚,有的老區正在發展新科技;而有的老區正在年輕人的帶動下,把傳統産業做出新花樣,也讓當地人有了致富新渠道。從這些變化中,我們不僅能看到老區人民甘於奉獻、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更能體會到中國共産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始終如一。我們相信,在新征程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定會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