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正青春 一線故事】孫嘉懌:“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奮鬥者正青春 一線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還記得電影《長津湖》中,志願軍戰士雷公犧牲的場景嗎?
一顆標識彈從空中被敵機投下。沒有猶豫,雷公抱起已經燃燒的彈體扔進自己的吉普車,開著衝進了敵軍的坦克隊。
“雷公的原型之一,叫做莊元東。”孫嘉懌説。
“我怎麼知道的?這是我的工作。” 孫嘉懌回答。
從2012年起,寧波“85後”姑娘孫嘉懌踏上了為烈士尋親的道路。2017年,她在微博發起“我為烈士來尋親”公益話題,閱讀量已超過7100萬。
2018年3月的一天,孫嘉懌的電話響了:“你們能幫我找到一位烈士的家人嗎?我們找了很多年了。”
來電話的人説,他的爺爺是新興裏戰鬥模範連的副連長王祥林。每當過年,爺爺總是讓他朝著東北方向擺副碗筷。爺爺要祭拜的那個人,是他的指導員莊元東——“犧牲前只啃過三個凍馬鈴薯,揣在懷裏,融化一層啃一層”。
孫嘉懌開始了多渠道的資訊檢索,最終在一篇回憶錄裏看到了莊元東的名字,作者的入黨介紹人正是莊元東:“莊元東是山東省沂南縣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陳列的美軍北極熊團的團旗就是由他繳獲的,這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繳獲的唯一一麵糰旗。”
2019年9月,孫嘉懌終於在沂南縣莊家村找到了莊元東烈士的後人。
為烈士尋親,源於自己的外公。孫嘉懌來自一個軍人家庭。爺爺參加過抗日戰爭,父親當過海軍戰士。而從未謀面的外公,對孫嘉懌而言只是兩個資訊:在抗美援朝戰爭犧牲,是個偵察兵。
“小時候家裏還有張外公的照片,後來就找不到了。他是什麼樣的人?他經歷過什麼?那麼多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想起外公,孫嘉懌就能想起那首歌——“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為了尋找外公的身世,孫嘉懌加入了很多老兵群。而且,她還養成一個習慣,每當出差都要去當地的烈士陵園,將陵園照片和自己的感受發到微博上。
安徽省太和縣烈士王心恒的侄子王志寶,就是通過微博聯繫上孫嘉懌的。家人只知道王心恒1949年在解放寧波的戰鬥中犧牲,卻不知他葬于何處。孫嘉懌用兩周時間在寧波四處探尋,最後終於在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找到了烈士的陵墓。
“天地英雄氣、江河萬古流,我們不能讓革命歷史被時間湮沒,不能讓人民英雄消失在歷史的星空。”孫嘉懌就這樣將搜索半徑從自家擴到了大家。
眼睛、鼻子、嘴巴……已經從寧波市福利院醫生崗位退休的陳荷珍捧著張畫像,一寸一寸地撫摸著:“這就是我心中的爸爸。”
父親陳忠根犧牲的時候,陳荷珍只有1歲。因為沒有照片,她從來都不知道父親的樣子。得知這是很多烈士家屬心中的遺憾,孫嘉懌發出“為烈士畫像”的倡議,並得到了浙江傳媒學院師生的響應。給陳忠根畫像的,是“80後”教師武小鋒,他根據陳荷珍及其兩個姑姑年輕時候的照片還原出英雄的形象。
照片是念想,畫像是念想,遺物也是。
在慶祝建黨100週年之際,孫嘉懌發起了一系列為烈屬服務的活動,“我為烈屬修遺物”是其中之一。
1950年11月,零下40攝氏度的朝鮮古土裏,年僅27歲的汪文才在堵截敵軍增援部隊時英勇犧牲,地方政府給他家做了塊“革命先鋒”的牌匾。歲月流逝,牌匾如今成了破損的半塊木板。
寧波財經學院文物修復專業的學生來了。悉心的打磨和一筆一刀的雕刻中,新時代青年和70年前浴血奮戰的年輕人有了心靈的溝通。
孫嘉懌以前在一傢俬企上班。為了支援她的公益事業,寧波市海曙區團委邀請她到區志願者協會工作並擔任副秘書長,還開設了“孫嘉懌青年工作室”。海曙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也在資金支援、搜尋資訊、聯繫烈士陵園等方面對她給予幫助。2020年9月,烈士尋親項目獲得首屆浙江省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堅持多年,孫嘉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和她在一起。如今,他們已經是一支由450人組成的志願服務團隊。“這裡面‘80後’有60%。”孫嘉懌説。聯絡、資料整理、墓地拍攝、資訊審核……包括尋親成功後的代祭掃,他們心甘情願地忙碌著。
10年時間,孫嘉懌和團隊到訪過712座烈士陵園,足跡遍佈7個國家和國內25個省區,建起有4萬多位烈士的資訊數據庫,為1107位烈士找到家人。2021年,孫嘉懌登上“中國好人榜”,獲得“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美志願者”稱號。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賡續紅色血脈的青春別樣美。孫嘉懌和她的團隊,還執著地行走在為烈士尋親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