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峻嶺: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高品質發展

2022-06-16 00:0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核心內容的“十個明確”中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品質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堅定不移走高品質發展之路,必須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理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與高品質發展之間的內在關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高品質發展。

  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中國共産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品質上,這就決定了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品質發展。發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黨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高品質發展,順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既體現為收入的日益增長,也體現為安全感、幸福感的普遍提升,以及不斷升級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切實滿足。從民生福祉角度看,這種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不僅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質和水準的普遍提高,而且體現為社會保障能力和社會服務水準的整體進步。可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高品質發展之路,為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指明瞭方向。

  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回顧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夠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究其根本就在於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自覺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我們黨的歷史,就是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人民群眾幹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偉劇是億萬人民群眾主演的。謀劃發展、推動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要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深入實際認真聽取人民群眾的呼聲,從人民群眾豐富的實踐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決策,指導實踐。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緊緊依靠人民推動高品質發展。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堅定不移走高品質發展之路,就是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就要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發展品質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要從根本宗旨把握並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二要由人民來評判發展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推動高品質發展過程中,要堅持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檢驗標準。無論是政策出臺、工作推進,還是效果評價,都要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熱心支援,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三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要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不斷促進就業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發揮其就業主渠道作用;不斷壯大實體經濟,創造更多高品質就業崗位;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一系列舉措築牢民生之本,更好適應高品質發展需要。

[責任編輯:房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