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播丨探尋文明根脈 築牢自信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文物和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與傳承工作取得長足發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強支撐。
在浙江省杭州余杭,面積100多平方公里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建設,這裡的歷史遺存類型豐富,格局完整,實證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副主任 蔣衛東: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良渚古城遺址,曾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我們始終遵循總書記的囑託,持續開展遺址的保護研究、傳承利用工作,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迎來歷史性巨變。
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工作。2020年9月28日,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推動下,考古工作者擴大視野,從距今13萬年的四川皮洛遺址,發現東亞地區形態最典型的手斧、薄刃斧組合;到仰韶早期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石雕蠶蛹;從距今3萬年的貴州招果洞遺址,發現種類豐富、磨制精美的骨角器,到浙江余姚施岙遺址,發現史前最早最大稻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考古項目順利開展,為科學闡釋中國境內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等關鍵問題,提供珍貴實物證據。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位於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從2020年底發掘至今,新的6個祭祀坑已出土上萬件精美而神奇的新出土文物,再次震驚世人。幾十家國內考古領域的頂尖實驗室和優秀團隊在充分開放的合作機制下,利用體質人類學、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等多學科手段,共同參與考古發掘,為中國開創全新的考古模式。
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産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産品。
目前,全國文物系統首個先進計算中心在雲岡落成,利用文物數字化等預防性保護手段,59000余尊造像的資訊採集工作全面展開。
雲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主任 寧波:我們的任務就是與時間賽跑,用數字化技術完整科學地記錄石窟資訊,用於石窟保護和修復。
文物古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明血脈的延續。黨的十八大以來,考古工作者牢記總書記囑託,全面提升古跡遺址和珍貴文物的保護和數字化水準,數字長城、數字故宮等線上虛擬展示讓公眾足不出戶看文物、學歷史;遺址遺跡富集的重點地區考古機構文物保護、存儲、研究能力增強;博物館在展陳設計、活化利用、交流互鑒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考古管理處處長 張淩: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確定了7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和18個專欄,紮實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建設一批具有世界水準的考古科研機構、考古學專業和考古實驗室,我們還會更加重視考古成果的闡釋和傳播,更好地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