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攜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命運與共)

2022-05-09 09:1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1992年5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經過多方艱難談判獲得通過。這是全球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公約。30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主動實施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措施和行動,積極推動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應對氣候變化

  提出中國主張

  應對氣候變化任重道遠,需要全球廣泛參與、共同行動。從中國和世界共同利益、全人類共同福祉出發,習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們提問時,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5年,習近平主席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併發表重要講話,為達成2020年後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作出歷史性貢獻。

  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巴黎協定》符合全球發展大方向,成果來之不易,應該共同堅守,不能輕言放棄。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指明前進方向,注入強勁動力。

  2020年,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佈: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我們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將大力支援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的演講擲地有聲:中國將破立並舉、穩紮穩打,在推進新能源可靠替代過程中逐步有序減少傳統能源,確保經濟社會平穩發展。中國將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共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兩封信,讓世界進一步看到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擔當。

  2020年1月6日,習近平主席在給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的學生代表回信中寫道:“40多年前,我在中國西部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勞動生活多年,當時那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曾因過度開發而受到嚴重破壞,老百姓生活也陷於貧困。我從那時起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

  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就氣候變化問題復信英國弗朗西斯霍蘭德學校小學生時指出,地球是個大家庭,人類是個共同體,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人類要合作應對。

  作為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中國主動承擔與國情相符合的國際責任,並不斷自我加壓,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力度。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基於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形成應對氣候變化新理念,以中國智慧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力量。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氣候行動高級別倡導者奈傑爾托平表示,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多邊主義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聚焦務實行動

  引領綠色合作

  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著眼可持續發展,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籲國際社會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這是中方為支援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促進全球疫後復蘇,加強國際發展合作提出的中國方案,得到多個國際組織以及近百個國家的響應和支援。“中國是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帶頭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如是稱讚。

  中國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生態文明理念始終貫穿,推動綠色合作花開遍地。

  從向緬甸等國贈送太陽能戶用發電系統,到為莫三比克援助氣象衛星,中國自2011年以來累計安排約12億元人民幣用於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36個國家簽署41份合作文件,通過建設低碳示範區,援助設備等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物資,幫助有關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從建設烏干達最大的卡魯瑪水電站,到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落戶阿根廷,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等領域務實合作紮實推進,中國國際合作對接國際規則標準和最佳實踐,統籌推動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展現了中國的綠色領導力;

  從建立中拉清潔能源與氣候變化聯合實驗室,到助力衣索比亞發射微小衛星,提升其氣候災害預警監測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中國秉持授人以漁理念,交流技術、培養人才,為近120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約2000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合作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前主席穆尼爾阿克拉姆表示,中國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引入生態文明和綠色經濟概念,惠及沿線國家和地區,“這不僅是發展中國家,而且是整個世界都非常歡迎的舉措”。

  巴西瓦加斯基金會教授埃萬德羅卡瓦略説,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中國是積極的倡導者,更是堅定的行動派。

  展現大國擔當

  共創美好未來

  “面對全球環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勇於擔當,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2021年4月22日,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站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深入闡述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之策,倡導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呼應國際社會成員的共同心聲。

  眾力並,則萬鈞不足舉也。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

  ——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中國推動發起建立了“基礎四國”部長級會議和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等多邊磋商機制,積極協調“基礎四國”“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七十七國集團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立場,為維護髮展中國家團結、捍衛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積極參加二十國集團、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金磚國家會議等框架下氣候議題磋商談判,調動發揮多渠道協同效應,推動多邊進程持續向前。

  ——不斷凝聚全球氣候治理合力:中國充分重視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困難和關切,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堅持按照公開透明、廣泛參與、締約方驅動和協商一致的原則,引導和推動了《巴黎協定》等重要成果文件的達成。從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中國—東盟環境合作中心,到中非環境合作中心、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年,再到中歐、中俄、中日韓等生態保護雙多邊合作,中國廣泛開展合作交流,為全球生態保護凝聚起更大力量。

  ——持續為全球氣候治理作貢獻: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為全球環境治理搭建新平臺;成為全球環境基金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捐資國,有力支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中國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強大動力。

  “多邊主義才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正道。在這方面,中國正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表率。”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羅尼林斯説。法國席勒研究所研究員佩裏莫尼認為,國際社會應合力應對氣候變化,中國通過積極作為、廣泛合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正能量。

  仰望夜空,繁星閃爍。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挑戰是現實的、嚴峻的、長遠的。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人類必將能夠應對好全球氣候環境挑戰,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後代。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09日 03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