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擔當!聽,堅守疫情防控一線90後、00後的自述
央廣網北京5月5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管昕)目前,北京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多處區域被劃為封控區、管控區,分別實行“足不出戶”“人不出區”。在應急管理狀態下,群眾緊急醫療救援需求如何滿足?
在朝陽區,從120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社區保障專崗,到基層街道社區的普通社工,再到朝陽共青團組織的志願服務隊,織成了一張守護群眾健康的保障網。一群90後、00後青年擔當重任,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昨天(5月4日)是五四青年節,來聽聽他們的語音自述。
忙碌中的衛文靜(受訪者供圖)
衛文靜:我是北京市朝陽區緊急醫療救援中心護理科的衛文靜。我是一名90後,一個急救新人。最近我們中心為了保障轄區封、管控小區百姓外出就醫的需要,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我在社區保障組裏主要負責收集封、管控小區的百姓就醫需求。中心五一假期全員停休了,都在“戰疫”崗位上。
5月2號那天,我和同事們一起在專項應急值守調度崗幫忙,通過朝陽急救百姓就醫服務熱線,對接封、管控小區裏的市民就醫需求。最近封、管控小區的就醫人員真的非常多,我們兩個多小時就摸排了50名孕産婦近期的就醫需求。期間,我得到了一個孕婦的就醫資訊,她已經38+2周了,計劃5月7號上午去北京婦産醫院檢查。當晚11點多,我就接到這個孕婦羊水破了的消息,她特別著急,我馬上上報中心,同時跟她説:“您別著急,您的相關情況我們白天已經了解了,我們馬上派車去接您,您做好準備”。
中心特別調派運作車組前去轉運,救護車馬上出發。她在封控小區裏,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這個就醫流程會比較複雜,但情況又非常緊急,中心專門聯繫相關渠道通知到北京婦産醫院做好防護,緊急接診,開通綠色通道。但她家在撥打我們中心就醫熱線電話時也聯繫了警方,就已經由警車協助在去醫院路上了。雖然沒有接成,但是中心還是繼續跟進了解她的情況,得知已經順利就醫。他們也非常感謝中心協助溝通好孕産婦綠色通道。這會兒,我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覺得也是很有滿足感,希望母子平安。
因為我們中心的救護車和工作人員在執行完涉疫人員轉運後,必須得進行車輛和人員的洗消,有段時間洗消中心工作量特別大,最多一晚上我就連續洗消了十幾輛車,有救護車,商務車,中巴車。説實話,親身感受過洗消工作,真的特別辛苦,忙的時候,防護服一穿好幾個小時都脫不下來,完事後渾身都濕透了,臉上都是勒痕。而且工作中我們得特別仔細,按照標準流程洗消每一個可能受污染的地方,因為我們是車組人員的保護者,我們的洗消工作就是保護他們,也能讓車輛快速回歸到後續的任務中。
我現在是名共青團員,今年五一(假期),我們雖然都在工作崗位上度過,但這也許才是真正的五一勞動節吧,我覺得特別有意義!我們年輕人就得在崗位一線多體驗、多實踐,經受考驗!成為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益的醫務人員,守護百姓健康!
王雷:我是潘家園街道磨坊南裏社區的社工王雷。現在在疫情防控就醫購藥指揮部負責就醫方面的事項,就是要陪同在封控區的居民就醫。每個樓都有微信群,在微信群裏面跟我們上報,第二天都有哪些需要就醫的,都有哪些需求。居民就醫很緊急的,比較多的是需要去做透析。除了透析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突發事情,比如他把腿磕破了,或者是他心臟疼,或者是有一些其他的重症病人需要緊急就醫的,都是需要我跟著救護車,陪同到醫院去。
我是90年的,剛工作一年,也是第一次幹。雖然説這個工作聽起來很容易,但其實還是有很多困難的地方。比如有一天晚上大概七八點鐘,有一個患者是骨癌晚期,需要送到醫院就醫,在就醫的過程當中他有點發低燒。因為他之前跟醫院溝通,他沒有發燒。到了醫院之後,通過街道領導,包括多方面的協調,跟衛健委方面大概溝通了一個多小時之後,骨癌晚期的患者成功地住進了醫院。
這幾天工作當中幾乎每天都會發生這樣的突發情況。最晚的一次,淩晨3點,有一個孩子有點不舒服,才兩三歲,我們幫忙協調了兒研所那邊,叫的120,陪同過去。
其實最大的困難,還是我們要做一個中間的協調人,首先要保證封控區和管控區的居民,就醫要有保障,並且在閉環轉運的過程當中,要保證居民的安全問題。最後到了醫院,還要跟醫院去交接。
我們幾乎天天都是做這些事情,也有一個不斷磨合的過程,幾乎就是24小時待命的狀態。雖然每天都非常疲憊,但是我覺得點點滴滴地能為居民解決實實在在的難題,付出的一切,都是很值得的。
正在流調中的志願者董漢卿(受訪者供圖)
董漢卿:我是董漢卿,目前就讀于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是一名00後,也是一名有著833小時志願時長的老志願者。北京這輪疫情,我和小夥伴報名了朝陽疾控的流調志願者。
流調志願者其實也細分種類,我們是流調裏的通知組,主要任務是根據大數據核對密接的資訊,先通知到本人居家隔離,然後派單給社區,讓社區對其進行管控。
前些天,我們加班了兩個小時,晚上快11點走出疾控門口後接到通知,有一個外賣小哥轉陽,需要緊急撥打他送餐客戶的電話並通知隔離。於是我們默契地往回走,開始了新一輪電話的撥打。出乎意料的是深夜兩三點很多居民已經入眠,但仍然帶著睡意的嗓音配合我們的工作,絕大多數都非常配合,不忘結束電話之前感謝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士接到密接的消息哭了起來,我連忙進行安慰,並岔開話題試圖找出哭泣的原因。經過一兩分鐘的閒聊,原來是因為女士和家裏老人、小孩住在一起,怕自己得病傳染出來。找出了原因就很簡單,我們幫她回憶當時有沒有做好防護,給她解釋密接的政策,囑咐做好健康監測。在時間和話語的陪伴下,女士的聲音回歸平靜,並保證做好居家隔離和健康監測。
醫學界有一句話“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我雖然沒法消除她的疾病風險,但我可以安慰她的心情,給出健康方面的建議,踐行生物-社會-心理的醫療模式,擔負起青年醫學生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