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西部天地寬——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掃描
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 題:逐夢西部天地寬——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掃描
新華社記者耿輝凰、楊欣、姚友明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路在腳下,心是火炬,建功立業大志不移……”當主題歌《到西部去》的激昂節奏響起,總會讓西部計劃志願者們心潮澎湃。
眼下,2022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正在全國各地火熱招募中。過去20年間,一批批西部計劃志願者,走出校門,奔向西部,深入基層,逐夢前行。他們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成為當代青年投身到基層和人民中建功立業的生動寫照。
立大志,轉道西進獻青春
春日暖陽當空,棉田一望無際。在新疆雙河市,22歲的咼錢林正在田間查看苗情。在重慶長大、從華中科技大學電腦學院畢業的咼錢林,到新疆後才第一次看到成片的棉花地。過去10個月來,咼錢林經歷40攝氏度高溫下採摘棉花、零下20攝氏度時查看棉花備種,逐漸成為當地棉農眼中的“半個棉花專家”。
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是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部委聯合實施的一項青年人才工程。據共青團中央公佈數據,自2003年啟動以來,西部計劃累計已招募41萬名高校畢業生和在讀研究生,投入全國2100多個縣(市區旗)基層服務。今年西部計劃全國項目實施規模繼續保持2萬人,地方項目預計實施規模超過3萬人。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一批批大學生選擇參加西部計劃的簡樸初心。兩年前,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員李莎,在返回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馬堤鄉東升村支教學校途中,因交通事故罹難。如今,東升村孩子們還心心唸唸這位支教老師,還記得她説的話:“我理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看似渺小卻足夠堅定的力量。”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奉獻的青春最動人。從下定決心,到適應基層,西部計劃志願者走出校門後,需要經歷自然環境、飲食習慣等眾多考驗。
去年8月初,雲南農業大學畢業生王彪來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支教。青藏高原的氣候讓在河北唐山出生長大的王彪有些“扛不住”。“這裡特別幹,特別冷,氣溫經常到零下20攝氏度;海拔超過4000米,高原反應讓人徹夜難眠。”如今王彪逐漸學會在地上潑水,盡可能濕潤空氣,習慣羽絨服外面再披上厚厚大衣,“看著滿眼求知欲的孩子,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截至目前,來自全國各地的累計6000多名志願者參加西部計劃,服務青海。共青團青海省委副書記藺琳介紹,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為青藏高原公共服務隊伍注入“青春血液”,為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增添“青春動力”,為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架起“青春橋梁”,讓青春之光閃耀在青藏高原。
做實事,建功育人共發展
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大歹村34歲的苗族婦女潘愛松,在志願者主持的夜校裏,學會了提筆寫出自己的名字。儘管字跡歪斜,但令她格外自豪。從5年前開始,共青團貴州省委號召在深度貧困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起數百所“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從教寫名字,到讀常用漢字,再到簡單計算,“90後”王健強參加西部計劃,曾在大歹村夜校教課近3年,“‘掃盲’能改變村民傳統觀念,再辛苦也值得。”
基礎教育成為西部計劃志願服務的主陣地。“老師,我怎麼樣才能考上復旦大學?”這是青海省玉樹市第三民族中學初二學生代青白瑪,在一次課間向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員曾承琪提出的問題。
負責學校5個班級生物課的曾承琪回答:“腳踏實地、打好基礎、堅定目標、保持信心,這是我的秘訣。”他還結合實際調整教學方法,比如課堂舉例時,更多用高原上孩子們熟悉的青稞、鼠兔,“希望能給孩子多埋下些希望的種子”。
作為西部計劃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支教團項目已先後從全國200余所高校公開招募2萬多名志願者,前往中西部約700所縣鄉中小學校支教。
把基層作為最好的課堂,把實踐作為最好的老師。胸懷理想、默默奉獻的西部計劃青年志願者,服務於當地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生態保護等領域,奮鬥錘鍊本領,磨礪增長才幹。
來自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李亞玲,眼下正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皮山農場服務。一次,李亞玲接待一位單親媽媽前來諮詢求助:她的孩子在讀高中,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想給孩子治病但家裏沒錢。
掌握情況後,李亞玲和同事隨即翻閱大病救助等文件,尋找政策依據,幫助這位母親爭取到治療費用,“在基層遇到的問題林林總總,把群眾問題摸清,把惠民政策落實,就是在做實事、做好事”。
熟悉基層,讀懂中國。在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朱家場鎮茅坡村兩年駐村服務期間,西部計劃志願者黃鵬舉成功調解村民糾紛30余次。“村民訴求多元,糾紛牽扯麵廣,剛開始就像團亂麻,無處下手。”黃鵬舉跟著村支書學,慢慢積累,到最後他也能單獨上陣,村民有問題都主動找他,“參與基層實踐,就像在閱讀一本‘無字之書’,在村裏才能學得深、悟得透”。
深紮根,無私奉獻顯擔當
陜西省合陽縣坊鎮中心小學位於渭北黃土高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部計劃志願者唐信來學校支教後,他的宿舍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外教室”。“孩子們課餘時間總喜歡來我宿舍,問我從哪兒來,大學是什麼樣。”
細心的唐信了解到,這些孩子父母多在外地打工,缺乏陪伴,渴望溝通。為此他專門把宿舍重新佈置:漫畫書、作文書擺滿了書架,顯微鏡等實驗器材擺上書桌,墻角小黑板每日更新“思考題”,“平均每天都有30多個孩子過來讀書,暢聊未來”。
用奉獻成就自我,用奉獻影響社會。西部計劃志願者們深耕基層,與群眾結下深厚感情,將個人奮鬥的“小目標”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大藍圖”。
2011年大學畢業參加西部計劃,汲長祥來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三師總醫院圖木舒克院區,成為當時院區唯一的男護士。服務期滿後,他選擇留下,一待就是10年,現在平均每年協助做手術四五百台,“留在新疆,就要用心熱愛、用情堅守”。
據統計,近5年西部計劃招募的志願者中,共有7700多人選擇留在新疆(含兵團)、西藏紮根,約佔兩地服務期滿志願者數量的35%。這些深耕基層的青年志願者,成為新時代中國青年風貌和擔當的典型代表。
向下紮根、向陽生長。自2003年以來,華中科技大學累計有680余名西部計劃志願者奔赴新疆、西藏、雲南等西部一線。學校黨委副書記馬建輝介紹,通過組建西部計劃青年講師團,用志願者服務的真實故事,吸引一大批畢業生厚植理想情懷,將青春奮鬥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中,“近年來,報名西部計劃的學生數量持續增長”。
在貴州南部的望謨縣天馬山下,“支教林”鬱鬱蔥蔥。來自江西師範大學的支教志願者,每一屆服務期滿時都會種下一棵樹。20年間,20棵樹,見證著跨越千里的支教情誼。
每次看到從江西師大過來支教的志願者,望謨縣團委書記王浩總會想起15年前支教老師給自己耐心答疑的場景,“一批批志願者更換,一批批山裏娃成長,這就是西部計劃志願精神給山區基層紮下的根,傳承的果”。(參與記者:歐甸丘、李勁峰、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