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抗疫進行時丨黨員突擊隊身穿“大白服”,睡在辦公桌,他們這樣守護上海小弄堂

2022-04-17 16:59: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疫情之下,上海的老弄堂沒有了往日的喧鬧嘈雜。在又深又長的街巷裏,陪伴著老街坊們度過每一天的是一群身著“大白服”的居委幹部和主動到基層報到的社區黨員。

  這裡是純粹的老上海,這裡的人們相互支撐起自己的家園。

  全能“陽組長”:哪有陽性病例就往哪跑

  上海市黃浦區建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瑜剛接到轉運陽性患者的通知,就一頭扎進了幾百米深處的弄堂。

  陳瑜負責的黃浦區建三居民區是即將“舊改”的老式里弄,這裡條件簡陋、人口密集。忙碌了一個多月,陳瑜被老鄰居起了個新綽號——“陽組長”,哪有陽性病例就往哪跑。

  本來老社區裏住的老年人就多,封控期間求醫問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於是,陳瑜帶領社工和居委幹部,組織居民測核酸,當快遞員、配藥員、消殺員。此外,居委會還向社區、專科醫院求助聯繫,幫助居民配急需的藥品。

  堅強“娘子軍”:相互抱一下,哭完了繼續幹

  這個小區的居委會工作人員大多都是女同志,封控之後,弄堂裏每一戶居民的瑣事,都要靠姐妹們來支撐。幾天下來,就有人病倒了。

  疫情嚴峻,“戰鬥減員”,老姐妹帶著幾個姑娘小夥兒堅守著。大家相互抱一下,互相安慰,情緒宣泄過後,第二天照樣繼續幹。

  臨時突擊隊:一個月走過百戶千家,鐵漢也柔情

  在人手最緊張的幾天,黃浦區突然給建三居民區搬來了救兵——十多個年輕人進駐社區。他們成了上海首批下沉街道的黨員突擊隊,一個七人臨時黨支部就地啟動。

  建三居民區共有12條舊式里弄,老年人和外來務工人員很多,四通八達,封控難免有漏洞。臨時黨支部和街道幹部小心地商量,想在每個分叉的小弄堂口新搭建一道門,幾十戶人家放到了一個“單元”裏封閉管理。而如何取得居民們的理解,他們也花了不少心思。

  臨時黨支部建起來有一個月了,也走過了社區裏的百戶千家。韋心磊作為其中一員,談起居民,他哽咽著表示,有的時候看到小區裏的孩子會有些想念自己的小孩。

  群眾大後方:看在眼中,記在心裏

  住在四樓的康阿婆已經80多歲了,她是一位獨居老人,家人不在身邊。陳瑜時不時要過來送蔬菜、問問情況,有時就是來聊聊天。康阿婆對包得嚴嚴實實的幾個“大白”都能叫得出名字。

  黨員突擊隊的小夥子們增援到社區後,並沒有多餘的床位安頓。晚上辦公桌上打地鋪,白天爬起來幹體力活。建三居民區防疫工作組臨時黨支部負責人韋心磊表示,當他們送物資到居民家中時,居民一個鞠躬、簡單的幾句感謝,都會讓他覺得非常感動,覺得非常值得。

  71.9萬名黨員衝在一線 每個人都為了更好的“家”

  截至4月13日,上海全市向社區報到黨員達71.9萬名。像陳瑜、韋心磊這樣的黨員們持續頂在抗疫一線,守護著這座城市。

  大上海的小里弄,就像是毛細血管。血管雖然細小,但是卻為最末端的組織輸送著氧氣。長長的里弄,雖然狹窄,但是關係著這裡每一位居民的日子。

  不僅僅是守“滬”有你,對於生活在上海的每一位人來説,抗擊疫情也是守“滬”有我。無論是居委會幹部還是黨員突擊隊,送菜、送藥、核酸、看病……每一個人都在事無巨細中儘自己全部的力量。

  這些“大白”有自己的家,他們也牽掛著自己的家。而現在,他們依舊堅守在這裡。正是這份堅守,讓他們被更多的居民也當成了家人。這樣的理解和關心,成了他們彼此的支撐。

  事無巨細,當一個個“大白”可能力不從心的時候,每一位居民的認可和善意成了大家再難也要堅持下去的勇氣。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有著千萬個突擊隊在時時刻刻努力著、堅守著,辦法一定比困難多,讓我們一起努力!

  (總臺記者 週旋 楊靜 劉子儀 編輯 洪智勤 陳永潔 周姝含)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