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上海氣膜實驗室:樣本從接樣到出結果在4個小時以內
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體育館內的迪安核酸檢測氣膜實驗室幾乎是“極晝”的,唯一的區別在於,白天是陽光照射形成的光亮,晚上則是燈光而成的通明,這裡的24小時分為兩班檢測人員,而機器則是馬力全開。
從上俯瞰,氣膜實驗室像是五個並排連接的大棚,外加一座單獨的大棚,佔地約為2300平方米。該實驗室負責人師玉鵬介紹,單獨的大棚是樣本接收區,樣本在這裡進行預處理,比如系統錄入、清點樣本數量等。五個相連的大棚由中間及兩邊分為試劑準備區、兩個樣本製備區、兩個擴增區。在試劑準備區,檢測人員進行試劑分裝和擴增反應液的準備,完畢後傳遞至樣本製備區。在樣本製備區,檢測人員進行目標核酸的提取,製備完成後傳遞至擴增區。而擴增區則是測定、分析及結果報告。“相當於兩套班底同時開展檢測工作,提高效率。各環節依工作特點所需的時間不同,仍需較多人工操作,首批樣本從接樣到出結果總體一輪下來在4個小時以內。”
那麼,氣膜實驗室有什麼特點?該氣膜實驗室負責人師玉鵬介紹,不管是方艙實驗室還是氣膜實驗室,除了形態區別外,方艙實驗室快速靈活,對外部環境要求較低,而氣膜實驗室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但産能要比單體方艙實驗室大,24小時産能在13至15萬管。
為了優化流程提高效率,檢測人員在細節上下功夫。在解決卡點和堵點方面,比如,有些樣本的條碼是環貼的,掃樣或手工錄入的時候就會耗費時間,可能會耗費10到20秒甚至更長,我們就會與政府及採樣人員溝通,由環貼改為縱貼,僅需幾秒鐘就能完成,雖然看似縮短了幾秒鐘時間,但在大規模核酸檢測工作之下,節省的時間積累起來也很多。
標準化和資訊化是提升效率的手段。通過建立資訊化系統,將每一板樣本進行編碼,只需掃碼就能實現實驗室樣本流轉、報告發佈、結果導出上傳等環節無縫銜接,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追溯陽性樣本。(總臺記者 梁志瑋 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