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小康生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一些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國際人士感受到中國鄉村環境更加宜人,農民生活更加富裕,見證了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享受理想生活的地方”
本報記者 楊文明
雲南昆明嵩明縣嵩陽鎮龍院村,走進馬丁的漿果基地,第一印像是環境好、鳥兒多。雖然外面仍有些寒意,可馬丁的藍莓育苗大棚內,已是一片盎然春意。大棚內示範種植的藍莓,成為周邊鳥類爭相前來品嘗的美食。
16年前,法國農業工程師馬丁 達比利來到中國雲南。從此,他的生活和事業就在這裡展開。從最初種植樹莓,到如今專注藍莓育苗,馬丁説:“吸引我的是好氣候,也是好生態。這裡是我享受理想生活的地方。”
“好氣候吸引我來到雲南”
2006年,馬丁來中國出差。他在考察時發現,歐洲市場上常見的樹莓在中國市場上卻不多見。
“樹莓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營養價值高。能不能將樹莓引入中國市場?”馬丁開始尋找適宜樹莓種植的地方。一次路過嵩明,發現這裡氣候適宜、生態環境好,加之地勢平坦,因靠近昆明機場而交通便利,馬丁決定將樹莓種植基地安在距離嵩明縣城10余公里的龍院村。
“好氣候吸引我來到雲南。”馬丁回憶。樹莓對生長環境要求頗高,需要充足的日照、適宜的氣溫,此外,因為清洗會衝去樹莓果皮上營養價值較高的果粉,所以鮮食樹莓最好能實現免洗,這也對其生長的空氣品質有了硬性要求。龍院村正符合這些要求,這裡不但環境條件好,當地也非常重視綠色可持續發展。
“外國人來中國種地,能行嗎?”起初,周邊村民對這位遠道而來、只能説幾句簡單漢語的“外國農民”充滿好奇,也有一些懷疑。馬丁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種樹。基地大棚需要種樹防風,除了速生的桉樹,他還種了核桃樹、桂花樹、櫻花樹……多樣的樹種,為周圍的昆蟲和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讓基地成為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
此後,一株株樹莓樹苗被種下。馬丁沒有採用“大水大肥”的種植模式,而是選擇了精準灌溉方式。這樣不僅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還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農田土質。樹苗茁壯生長起來,馬丁的基地大棚人氣也越來越旺,村民們經常來找他交流“種樹經”。
“這種做法與當地一直在推廣的綠色發展理念相契合。”嵩明縣嵩陽街道辦副主任黃建偉介紹,過去當地農民建的是普通大棚,粗放的種植方式使得不少化肥、農藥殘留在土壤中,既對環境造成破壞,經濟效益也不理想。為改變這種狀況,政府提供多種政策、資金支援等幫助村民轉變生産方式。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大棚換上了降解膜、土壤用起了有機肥。
“種植漿果不僅是份工作,更是事業”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樹莓的出口受到一些影響,經過對市場的分析,馬丁及時調整了基地生産方向,轉為以藍莓育苗為主。
穿行在連片的藍莓育苗車間,馬丁時不時蹲下身檢查苗木生長情況。“我們的藍莓苗木,主要瞄準的是冬季市場。”馬丁指著墻上的雲南地圖,用手一圈滇南連片的綠色,“這些地方,都有我們潛在的客戶。”
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近年來,雲南已成為國內漿果種植的核心産區。2020年,雲南省藍莓種植面積為10.12萬畝,佔全國藍莓種植區域的9.5%,産量則達到3.5萬噸,佔全國的17.5%。
馬丁的雲南美鳴農業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業績逐年上升。去年,他將自己培育出的瑪麗布122等6種藍莓苗木品種申請了專利保護,吸引了不少大商戶與他合作,如今合作商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6000畝。“種植漿果不僅是份工作,更是事業。”
“好的漿果不僅依靠良好的氣候條件,也離不開科學的管理。”在種植過程中,馬丁非常關心環保和安全問題。由於擔心農藥會傷到授粉的熊蜂或者出現殘留,他將所有購買來的農藥都一一檢測後才會使用。嵩陽街道每個季度也會對轄區內的冷庫和農藥、種子經營店進行排查,確保農戶能買到放心的農用物資。此外,當地持續推進水環境治理,河道兩岸陸續改種了稻田,通過自然凈化以提升水質。政府還對土壤、農田灌溉用水等定期進行檢測,確保土壤和水質安全達標。
“我很高興成為村莊變遷的見證者”
走在龍院村,來往遇到的村民看到馬丁時,都親切地打著招呼:“馬老闆!”
在馬丁漿果基地工作的30多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大家看見基地建得有模有樣,便前來應聘。為了讓菜農出身的村民儘快上手,馬丁會不時地把大家聚在一起現場講解。很快,村民們不僅能辨識果子成熟度,還能快速完成採摘、包裝等工作。“他們現在也都算半個莓果採摘專家了。”馬丁高興地説。
過去十幾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帶動下,龍院村在發展種植業的同時,挖掘和打造特色産業,努力實現“一村一品”,對有潛力的企業、産品加強幫扶,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産業發展起來,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以前村裏許多人家住的是土房子,村民走著來上班。現在大多數人家都蓋起了小樓,開上了汽車。我很高興成為村莊變遷的見證者。”馬丁説。
工作之外,馬丁愛騎自行車。村子周圍是大片的自然山林,每週他都會約上朋友一起騎行,他喜歡這裡的山、這裡的樹、這裡的綠色,還有這裡的生機勃勃。妻子和3個孩子平常在昆明市生活,週末時也喜歡來到漿果基地,孩子們喜歡在這裡採果子、玩泥巴。
採訪結束之前,馬丁摘了幾顆藍莓讓記者品嘗,清甜的果香帶著微微的酸味在舌尖綻放。“有點酸對嗎?別著急,再過一段它們會更甜!”
“乍洞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這真是個奇跡”
本報記者 張雲河
青山腳下,乍洞村牧草成片,綠浪滾滾。大個子尼克彎下腰,左手攥著牧草,右手鐮刀一揮,往懷裏一劃,熟練地收割起來。
63歲的尼克是盧森堡的一名退休警察。他曾環遊過世界,在中國廣西旅行時因電影《劉三姐》來到河池市。尼克喜歡這裡的青山綠水、茂林修竹,如今已在這裡定居11年。在河池,尼克感情最深的地方就是宜州區劉三姐鎮乍洞村,他曾作為志願者,從2018年起連續3年參與該村的扶貧工作,親眼見證了這裡的變化。現在,他依然時不時地回到乍洞村看看,和老鄉交流感情,幫忙搭把手幹個活,對村子的一家一戶、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
“以前乍洞村不通路,村民生活比較貧困,屋子是土磚建的,屋裏很空,傢具很少。”尼克回憶。乍洞村曾是自治區級貧困村,2014年時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51%。作為扶貧志願者,尼克見證了乍洞村在黨員幹部和當地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走出貧困。他也和大夥一起修路,給果園搭架、植苗,幫助村裏購買割草機、鑽孔機。
行走在乍洞村,路過枝繁葉茂的黃皮、芭蕉、天竺桂,眼前出現一片長勢良好的甘蔗田。尼克説:“乍洞村的生態環境良好,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這是大自然的饋贈。”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乍洞村大力發展綠色産業,培養出一批致富帶頭人,探索出“村集體經濟+企業+脫貧戶”的發展新路子。拉范屯將300多畝牧草田租賃出去,又引進了養殖場。屯裏的老百姓既能有租金收入,又可以在附近的養殖場務工,收入更加多元。牧草本身可作為養牛的原料,牛糞可以還田,種養迴圈促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天氣微涼,尼克的興致卻很高。每到一地,總有令人欣喜的發現:養殖場初建時,尼克幫忙挖過地基搭過棚,如今在此務工的覃木校每月收入已有5000多元;上洞屯老漢莫子吉蓋房子時,尼克幫忙拉過水泥和磚頭,現在莫子吉家80平方米的磚瓦房亮亮堂堂;孩子們在村裏新建的籃球場上玩耍,那是村幹部和尼克聯繫宜州區文廣體旅局等單位資金支援的成果……
尼克有本英文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他翻來覆去地讀過許多遍,對於書中提到的“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産生活環境”印象深刻。“在發展的同時避免環境破壞至關重要,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努力非常了不起。”尼克説。
如今,乍洞村屯屯通路,戶戶通電、通水、通網路,山貨出山後村民們的錢包變鼓了,不少人家還建起新房子。“他們用雙手創造了新的生活。”尼克感慨:“短短4年,乍洞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這真是個奇跡!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貧困、過上小康生活的實踐,令人敬佩。”
談及乍洞村的未來發展,尼克説他希望更多有技術的年輕人回到鄉村,參與鄉村建設。他也將繼續為乍洞村的發展努力:“當我看到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臉上露出笑容時,就像陽光照進了我的心房。”
“大家一起過上更好的生活”
本報記者 方 敏
“老崔,怎麼這麼忙?”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上墅鄉經發辦副主任李植陽在入企走訪時問道。
“今年準備大幹一場!”崔承夏環顧了一圈忙忙碌碌的車間,笑呵呵地應道。
春節剛過完,崔承夏便開始忙碌了。前不久,他剛剛談好租約,將廠房面積擴大到6000平方米。這幾天,他又開始為招工忙活,計劃將員工隊伍從原來的40人增加至60人。
崔承夏來自韓國,目前在上墅鄉經營一家木製品生産企業,企業産品全部出口韓國和日本。今年是他來安吉創業、生活的第九個年頭。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他的企業經營也受到了影響。老崔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好好下功夫研究如何讓産品品質更好、更加環保。
走在老崔的車間,種種改變有跡可循。在一台正在運作的活性炭廢氣處理設備前,崔承夏介紹:“這台機器取代了原有的光解裝置和水洗塔,能夠進一步提升廢氣的凈化率。”
作為一家傳統的木製品生産加工企業,如何更好地做到綠色生産,是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崔承夏花了很大精力尋求綠色環保型工藝設備和原材料,以實現企業節能、降耗、減污。2021年,他主動找到杭州的油漆供應商,雙方合作定向研發一款環保型水性漆。“目前,我們已合作研發出水性漆,在確保性能穩定之後可以取代部分油性漆,讓産品更加環保。”崔承夏説。
雖然工廠經營規模不大,但崔承夏每年都會拿出年利潤的20%,作為企業的環保投入。“長遠來看,這些投入將會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他説,“這些年,安吉縣全力推進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當地的企業都在尋求轉型和升級,我們也要跟上。”
“這裡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崔承夏回憶,自己第一次來安吉是在2002年。20年間,他見證了這座浙北山城的綠色蛻變和成長。“就拿我所在的上墅鄉來説,變化太大了。以前這裡有一些造紙企業、水泥建材企業和礦山,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挺大。”崔承夏説,“現在政府越來越重視綠色發展,推出了一系列舉措,污染企業要麼關停要麼環保升級。政府在招商的時候,也都首先考慮企業是否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綠色環保型企業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採訪中,崔承夏多次提到這句話。“安吉是‘兩山理念’發源的地方,我在安吉工作,深刻感受到這句話的魅力,也親身感受著這裡的小康生活——人富環境美。現在中國正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我作為中國女婿也應該做點事情。我想,主要可以出兩點力。”崔承夏認真思索著。
“哪兩點?”
“一是提高産品品質,符合綠色環保要求;二是認真把企業辦好,辦得長長久久,這樣在企業工作的村民們就有了長久的收入,大家一起過上更好的生活。”崔承夏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