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好鄰居:淩晨為居民分發物資,送魚肉時多敲幾下門,送蔬菜時只敲兩下

2022-04-09 14:58: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上海社區中的“邊界感”,和居民之間默契形成的“安全距離”,在疫情中都經歷了打碎再粘合的過程。

  4月8日淩晨,長寧區新華街道法華苑小區,居民周平在家中聽到有人敲門,開門一看,地上是4隻橘子,想來應該是物業代為分發的物資。

  於是他想起前一天淩晨,自己與另外兩位居民志願者和物業工作人員小羅,一起連夜分發物資的經歷,寫成文字後分享在了小區的業主群。巧合的是,同行的另一位志願者,小區居民倪偉東也將感想分享在了群裏。

  這下,早上推門就看到新鮮物資,感嘆“仿佛聖誕老人來過”來過的業主們,終於清楚地知道,深夜在小區裏為大家奔忙的身影是誰,他們是這座社區裏最可愛的人。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找到了分享志願者經歷的兩位居民,還有在他們文字中“高頻”出現的法華苑物業工作人員羅蘭。在他們的講述中,疫情之下,上海社區真實而鮮活的鄰里之情,躍然紙上。

  多一分凝聚力,多一分鄰里之情

  講述人:倪偉東,長寧區新華街道法華苑居民

  雖然上海疫情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但4月7日淩晨的一次志願者服務,讓我體會到了一段不一樣的人生經歷。我想用文字記錄一些點滴,讓身邊的朋友更了解此時此刻的上海。

  過去一個星期,小區的微信群裏已經有很多“中華好鄰居”挺身而出,找尋資源、製作表格、安排派送、負責收付款。我也報名了小區志願者,負責為住戶們配送蔬菜、雞蛋、牛奶、鮮魚等農副産品。

  因為答應了幫忙分發物資,所以6日晚上我不敢睡覺,怕睡過了會失約于一起做志願者的鄰居。一直等到淩晨1點半,物業的小羅終於在群裏通知,物資到了。於是我就戴上口罩下樓。到小區大門口,小羅協助我們三位居民志願者穿好防護服,還堅持讓我們換上N95口罩、戴上手套和帽子。負責團購的“團長”也列印好清單,讓我們了解每家住戶的所需物資。

  此時,小羅已經安排好了消殺藥水,我們四個人將物資逐一進行消殺。大家分工合作,我和小羅搭檔,我拿著紙箱轉6個面,小羅則拿著一個不大的噴壺進行消殺。其他兩位志願者也在做消殺,並按照記號將物資進行分類。就這樣,我們把將近100盒物資徹底消殺完成。

  小區只有一台很小的手推車,我和小羅負責將物資送上樓,給各家住戶。另外一隊負責將物資按照訂購清單,在紙箱上做記號,並挪到大堂門口以方便我和小羅運送。

  我和小羅這一組一般從底樓開始分發。一方面怕物資放在門外過夜,會影響品質;另一方面又擔心半夜敲門吵醒鄰居,不太合適。最後我們決定,物資裏有魚、有雞的住戶,就儘量多敲幾下門;只有蔬菜的住戶,輕輕敲一兩下就結束。

  由於我們衣服穿得有點多,加上防護服和口罩,來回搬運以及在電梯裏的時間久了,連續多天辛苦工作的小羅終於感到身體受不了,開始頭暈並蹲坐在電梯裏。我趕緊分發完物資,讓她先坐在三號樓的大堂休息,我和另一位志願者周平老師繼續負責運送。

  然而,當我們送完一輪後,又見到小羅繼續忙著將物資逐一分配好。她實在太有責任感了!深夜,我們三個志願者一輪又一輪地將物資搬運到各家各戶。我想,大概運送了有十趟左右吧。

  淩晨3點半,物資終於全部分發完成。雖然只幫了短短兩個小時的忙,但我真心體會到物業和社區基層的不容易。小羅一位女同志,之前是怎麼能處理完體量這麼龐大的物資的?她熬夜到淩晨,還積極為住戶們分發所需物資,真的讓人很感動。

  我們三位志願者只是在某一個夜晚,幫了一點小忙。那過去的七八天裏,小羅他們、志願者們和業委會的大家,又為我們小區付出了多少呢?

  不是自己親身經歷,根本無法知曉,原來小區連一輛比較好的手推車都難找,就算噴壺也只有很小的那一種,資源的不足讓小區的工作更難了。不過,這一次參與志願服務,也讓我對小區有了重新的認識。物業和社區的“給力”有目共睹,鄰居們幫忙找團購資源、製作高效的物資表格,也體現了鄰里間的守望相助。

  4月7日早上,我醒來後就將淩晨做志願者的“初體驗”分享在了小區業主群裏。沒想到的是,一個簡單的文字記錄,忽然喚醒了大家內心深處對小區的感動,都在群裏感謝物業、保安的工作,表達敬意,致敬他們在疫情期間為小區和居民的付出。

  我住在這裡快十三年了,這次在疫情中感受到了這個小區特殊的暖意。希望春暖花開、疫情散去時,我們小區可以在二樓辦個慶祝會,感謝工作人員這段時間的幫忙,也讓小區多一分凝聚力,多一分鄰里之情。

  這個世界最可貴的是人性之善

  講述人:周平,長寧區新華街道法華苑居民,松果設計公司創始人

  半夜1點,我聽聞敲門聲,但未見其人,想來是剛剛配送牛肉的小區志願者,或者物業的小羅。開門後發現,地上有4隻橘子,2個一袋煞是可愛,就像某個鄰居小鬼在和你玩的某種神秘遊戲,或者什麼接頭暗號……

  這是什麼,這當然是某位“中華好鄰居”送的。沒有人説,我也不知道是誰送的——此時此刻,我想,“誰”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包括剛才某個熱心“酒鬼”默默送來的香檳。

  回想起昨晚,我在搬運、分發蔬菜禮包的時候,我就是“無我”。有時你並不需要別人知道你,而你只是做了,做了就對了。

  就像在小區微信群裏發起接龍、製作表格、匯總統計、答疑解惑、分享余糧、提供翻譯、組織運籌……每天如此多的資訊,以秒速在更新的接龍,誰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什麼、付出什麼,只是快速地被刷屏所淹沒。太多太多,太快太快,“爬樓”已是體力活。

  我們的記憶快閃記憶體只有2秒,無法記住各位,很多時候也分不清楚,因為根本不認識。雖然同在一個屋檐下,同在電梯裏,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大家不是為了讓他人記住而去做,只是想做、應該做、可以做——做了就對了!

  這是什麼?這是人性的本質。樂於分享、追求美好、幫助他人,努力創造自身價值,哪怕就是那麼一丁點的小事。

  相信這波疫情過去後,我們肯定要馬上各自轉換頻道,開始忙於工作、拼搏,忙於化解各種焦慮和事業的壓力,而不是忙於微信群裏的各種拼團、搶菜、柴米油鹽。

  但是,我相信,很多改變已經發生了。無論是我們自身,還是關於這幢熟悉的樓棟、這個小區,亦或是這座城市,我們會覺得鄰里關心、家長裏短和互幫互助,也是生活必需品。我們會少了群裏每天成千上萬條的資訊——當然,希望不要再有發這些資訊的機會——但卻可能多了一份樓道或電梯裏的問候與閒聊,而不是“老死不相往來”那樣各自看著無聊的電梯廣告和跳閃的樓層按鈕。

  我一直很懷念的兒時的鄰里關係,通過這次居家封控似乎又找到了。溫暖互助、關心分享、走家串門……相信很多人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吧。

  今天的中國,太需要溫度、太需要溫情,不然大家都太累了。因為我們都太拼了,弦是會斷的,于社會也一樣。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需要互相的理解和溫情。尤其在這樣一個因疫情而封控的環境下,很自然地讓我們選擇了開放與互助之路、付出與寬容之舉。

  這是什麼?這是善。因為,這是人性的本質。

  2022年4月8日淩晨,有感於這個魔幻般的疫情之下。

  【記者手記】為城市正能量增添一束光

  倪偉東和周平多次提到的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小羅”名叫羅蘭,是個川妹子,1979年出生的她,從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是脆生生的,説話像連珠炮。小區裏的居民情況她如數家珍,但卻記不起是哪一天夜裏一口氣送了100盒菜,因為每一天都是那麼忙。

  法華苑距離地鐵交通大學站很近,地段很好。這樣的上海高層小區在很多人看來,居住的居民可能有些“高冷”。但小羅説,實際情況完全不同。在這個只有168戶的小區,她隨手在業主群裏發佈一條招募志願者的資訊,就立馬有近20個人報名,讓她能輕鬆地分類出“核酸檢測群”和“物資分發群”兩個重要的志願者團隊。

  一個“小區”的構成,有業主(居民)、居委會、物業(有些可能沒有),維繫彼此的可以是一個幾百人的微信群、設在小區裏的辦公室,或是一次主動點頭的君子之交。上海社區中素來頗具特色的“邊界感”,和居民之間默契形成的“安全距離”,在疫情中都經歷了打碎再粘合的過程。

  從未謀面的鄰居願意淩晨為你送菜,不知姓名的對門會主動送來你急需的米麵糧油,一切預料之外的善意都令人慶倖和感動,也為疫情中迎風挺立的正能量增添了一束光。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