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緬懷英烈。這個日子讓我們想起了一位已故的守島人,和一個面積只有0.013平方公里的海島。為了守護這個黃海上的前哨小島,他付出了青春年華甚至生命,他就是王繼才。王繼才和妻子王仕花共同守護開山島32年,守家就是守島,守島就是守國。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對王繼才的事跡做出批示,指出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如今,開山島上,國旗依然每天升起,守島事業在一批批民兵手中不斷傳承。
每天早上,開山島上的守島人要做的第一件事依然還是升國旗。1986年的國慶節,王繼才在這裡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從那以後,無論颳風下雨,島上每天都要升國旗。
過去這裡曾是一個無電、無水、無居民的孤島。現在小小的海島上已經有了海水淡化系統、4G信號基站、太陽能和風能離網發電系統。還有了全電廚房,路邊豎起了太陽能路燈。
王仕花是開山島民兵哨所的名譽所長,在這個島上,她與丈夫王繼才共同生活了32年。這裡的每一塊岩石,都見證著她與丈夫王繼才的愛和堅守。王繼才走後的每個春節,她都帶孩子們來島上度過。今年春節前夕,她含淚寫下了一封信,抒發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雖説是名譽所長,但王仕花時不時都會回來海島上看看,為守島民兵們傳幫帶。島上民兵哨所採取輪流值守的制度,每年更換一批,每批9到12人,每一班3人,15天換一次崗。升旗、巡邏、檢查海面安全、檢修設備、保證電力運轉是民兵們每天在島上的主要工作任務。
正在檢修電力設備的民兵叫王永滔,今年27歲,從部隊退役後當過消防員,後來通過報名和組織推薦,2021年9月,他成為開山島第四批守島民兵。
雖説是輪換值守,但遇上大風大浪,就無法正常輪崗,王永滔時常要隔20天才能跟家人見一面。儘管如此,他還是自願選擇來這裡堅守。
在這座0.013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王仕花和王繼才兩人共同守護了32年。第一次上島時的情形,王仕花仍歷歷在目。島上野草叢生,海風呼嘯,沒有水,沒有電,甚至一棵樹都沒有。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曾有一個連隊駐守,1985年部隊撤編,開山島被列為民兵哨所。在王繼才上島前,開山島曾先後來過4批十多人,最長的也只待了13天。
開山島雖小,但戰時是兵家必爭的黃海前哨、戰略要衝,必須有人值守。當年灌雲縣人武部政委告訴王繼才,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曾以開山島為跳板進攻大陸。就這一句話,讓王繼才下定了決心要守島。王繼才讓老婆回去,他在這守島。
王仕花回去了,可丈夫黑黑瘦瘦的身影在她腦海揮之不去,不到一個月,她辭去村裏的教師工作,把兩歲大的女兒託付給婆婆,王仕花又上島了。
丈夫王繼才守島,她守著丈夫。剛去島上生活時,沒有電,他們就用蠟燭照明;沒有足夠的淡水,就把雨水收集起來省著用;送補給的船隻因颱風無法過來,夫妻倆就生吃海裏撿來的牡蠣充饑。守島就是衛國。32年,一萬多天,枯燥、孤獨、無助,為了守島,夫妻倆嘗遍了酸甜苦辣,有了他們的堅守,一些想利用島嶼走私偷渡的不法分子也心有忌憚。
在大風大浪中看到遇險的船隻,他們也會在危機時刻伸出援手。
小島雖苦,也有著細碎的浪漫。夫妻倆把小島當成了家,守護著小島也守護著彼此。他們種菜、種樹。王繼才曾説要把小島建設成一個綠色的小島。
開山島民兵哨所名譽所長 王仕花:他挑水我澆樹,我一邊澆水,一邊唱老歌給他聽,他都説好聽。我唱一首慢慢變老的歌給他聽,他説八十歲還把我當手心裏的寶。
遺憾的是,王繼才沒能兌現這份承諾,2018年7月27日,年僅58歲的王繼才在島上突發疾病,永遠地倒下了。
王繼才走了,但是精神留在了島上。開山島上迎來了更多的由共産黨員、退伍軍人組成的民兵,分組輪流上島執勤。來自灌雲縣的張延兵今年已經55歲,曾經是一名基層鄉村幹部,2020年9月自願報名成為第三批守島民兵。
在海島上駐守,惡劣天氣是最大的威脅。疾風驟雨中,在島上行走一步就是一個跟頭。雖然通了水電,但遇到惡劣天氣島上還是會停電,只能靠平時儲備的一些泡麵和麵包充饑。
島上斷電的時候,往往都是風大浪急,電力公司的船根本沒辦法開過來,島上也沒有專業維修設備,無法遠端指揮維修,這個時候民兵們只能強撐到天氣轉好,電力維修人員能夠上島,電力才能恢復。
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張延兵卻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和後悔。按照制度,守島民兵通常每年更換一批,去年張延兵主動提出申請繼續守島,到今年9月將滿兩年。
每每思念王繼才的時候,王仕花總想把島上的變化告訴他:“老王,在你走後開山島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們上島會凍著了,再也不用擔心晚上巡邏回來,因為看不清楚路會摔跤了。其實我心裏還有很多話想和你説,想念你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