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更完善 宜居更宜業(關注農業農村現代化②)
核心閱讀
建設文化廣場、安裝運動器材、水電氣暖入戶;水泥路通到家家門口,自來水流入戶戶室中,新型基礎設施助農增收……近年來,各地不斷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保障鄉親們生産生活水準更上一層樓。
水泥路通到家門口
自來水流入村民家
“在外打工一年多沒回家,沒想到村子變化這麼大,這小衚同以前坑坑洼洼的,雨雪天走一趟兩腳泥,就連家裏新買的小汽車都開不進院子。” 遼寧省北票市涼水河蒙古族鄉高臺村村民王文剛告訴記者:“現如今,省裏的駐村工作隊給咱修了寬闊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大門口,還對衚同兩側的墻體進行了粉刷。”
“在城裏的時候我總喜歡到樓下的廣場遛遛彎,跳跳廣場舞,沒想到如今村子裏也建成了文化廣場,還安裝了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沖水廁所方便衛生,這條件和城裏相差不大呢。”65歲的劉文秀一直在大連給兒子帶孩子,今年春節回家,村子的變化讓她大吃一驚。
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寬敞明亮的村黨群服務中心、千余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設備齊全的村衛生室……讓這個曾經的貧困村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村處在沙土岩地上,前些年村民們只能到離家較遠的地方挑水吃,而農田灌溉更是無法解決,只能靠天吃飯。” 高臺村黨支部副書記劉鳳山告訴記者。北票市政府多方協調,在村裏新打大口井3眼,維修2眼,解決了全村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和近300畝的土地灌溉問題。“在鋪設管道的時候,主管道都是用機械來挖,而村民家中的管道,都是村民主動配合挖好,工期一點沒有耽擱。”
“我們累計投入20萬元用於村屯路路改,解決了5條村組路6620米路改和全村166戶村民行路難問題,修建了村民休閒健身廣場,並協調購買了各種健身器材。”遼寧省教育廳駐村工作隊負責人趙海強告訴記者:“在修路建廣場期間,村民們主動清理了衚同裏面的雜物堆,不少人還主動來幫忙,幫我們鋪設花磚,安裝器材。”不僅如此,駐村工作隊還在林業部門支援下,在村路兩側栽種梧桐樹苗200余株。
“工作隊為村民修建的3座水衝公共廁所,全部採用最新的採暖技術,解決東北地區水衝廁所冬季防凍難題,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我們也爭取在村民家中推廣。”劉鳳山介紹,下一步,高臺村還將對村文化廣場進行亮化工程改造、建設婦女兒童之家,不斷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水電氣暖統一入戶
齊魯大地,暖意漸濃。走進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昔日黃河灘裏的“窮窩窩”,如今變化翻天覆地,新村新貌入眼來——
“嘀嘀嘀”,一輛公交車從社區平坦的水泥路上駛過。沿著小路往裏走,一幢幢紅色樓房整齊排列,兩旁小樹抽出嫩綠的枝芽。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幾個孩子正相互追逐嬉鬧,偶遇幾位老人,沏一壺花茶,圍桌而坐。
穿過廣場,來到社區展廳,可見幾張黑白舊照片:低矮的土房連片,院落密密麻麻地擠靠著,狹窄的衚同僅能通過一輛馬車。“這是村民們原先住在房臺上的老屋。”董集鎮副鎮長、楊廟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麥榮説:“那時候,一到下雨天,老屋就掉墻皮。沒修路,一齣門,鞋粘一腳土;一颳風,説會兒話,嘴裏都是沙子;交通不方便,外出務工的少,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一般。”
上世紀70年代,為解決黃河下游河道防淩防汛問題,國家批准建設黃河南展寬工程。東營市黃河原蓄滯洪區群眾響應國家號召,搬遷至沿黃大堤的房臺上居住。2013年起,東營市對66個房臺村進行住房拆遷改造,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其中,楊廟社區安置了董集鎮的11個房臺村。
蓋新樓可不是件容易事。“最大的困難不是建,而在於怎麼分配。”張麥榮説,當時,墾利區政府專門成立指導組,董集鎮政府組建工作專班,全面盯靠社區建設。他們與楊廟社區黨員幹部齊心協力,共同奮戰在一線,通宵制定方案,圖紙畫了一張又一張,不厭其煩地挨家挨戶做工作。
2016年底,楊廟社區建起82棟住宅樓、1446套住房,原11個房臺村村民搬進新樓,水電氣暖統一入戶,還聘請了專門物業公司服務。近幾年,社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修了新公路,開通了校車、公交車,村民務工方便了,腰包也鼓起來了。
“接下來,我們還要開發智慧黨建、智慧物業等板塊,打造‘社區居家+醫養’模式,滿足社區居民高品質生活。”張麥榮手指遠處,眼裏閃著光。“將來,我們要繼續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把楊廟建成産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幸福家園!”
建設數字管理平臺
新型設施助農增收
近年來,各類新型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建設發展,有效助力了農業生産和農民增收。
春日時節,四川雅安春雨如絲,淅淅瀝瀝。將近兩萬畝的雨城區藏茶産業現代農業園區內,往年滿是繁忙景象,今年卻看不到幾個身影。
前兩年,雨城區在茶園園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起了數字茶園管理平臺,實時監測系統24小時運轉,園區內所有茶園全覆蓋,通過將實時測溫、測濕、測蟲害的數據傳送到數字茶園管理平臺,並通過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一齣現異常,系統馬上自動預警,幫助茶農們減輕了不少負擔。
“我剛接管這20畝茶園時,種茶、採摘、管護完全忙不過來,産值不太理想。”草壩鎮合江村村民姜峰是一名90後茶農,前幾年回到家鄉,接管了自家的茶園。由於缺乏傳統農業經驗,剛開始很是頭疼。2018年,雨城區構建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託管”茶園,幫茶農排憂解難,姜峰報了名。
“一畝茶園一年的託管費只有幾百元,我只負責春茶採摘,之後的夏秋季採摘、茶園管護、銷售全部由社會化服務來完成。”姜峰説,託管後每畝茶園收益平均增長了1500多元。
“這個數字茶園管理平臺是數字農業在雨城區的試點之一,當初落地時難度可不小。”合江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王龍彩告訴記者,項目規劃中,僅蟲情監測管理的設備就有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太陽能風吸式殺蟲燈和太陽能蟲情測報燈3種,再加上物聯網監控等設備,必然會佔用部分茶園。寸土寸金的茶園,茶農自然捨不得。再説了,這些設備真有那麼神奇?茶農們心裏都在打鼓。
王龍彩和鎮村組幹部挨家挨戶地勸説,不少茶農仍然不願意。這時,村民劉文義站出來:“在我家茶園裏先裝吧,我是黨員我帶頭。”有人帶頭,更多的村民也站了出來,表示願意試試看,結果,都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
隨著一盞盞太陽能設備安裝,一條條灌溉、補肥管網鋪設,如今,茶園科技感滿滿。隨著社會化服務的加入,茶園管理更加統一、規範。旅遊步道、觀景平臺的修建,更是給農旅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雨城區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即將納入雅安市全域數字農業平臺,資訊技術將在農業農村領域全産業、全鏈條中大展拳腳。此外,雨城區委、區政府也正式啟動實施雲臺山景觀化建設,萬畝茶園上,熱氣球低空旅遊3A景區的建設如火如荼,為幸福農村不斷積蓄新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