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開發新資源 做強供應鏈(兩會後探落實確保糧食安全④)

2022-03-22 11:0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核心閱讀

  “要樹立大食物觀”,這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深思遠慮。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産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下一階段,要通過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提升供給效率,優化供給結構,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全國政協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的委員並參加聯組討論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産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要樹立大食物觀”,這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深思遠慮,是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戰略擘畫。

  食物産得出、供得優、供得多樣,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新階段,踐行大食物觀,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吃得多樣、吃得營養,小餐桌需要大食物

  百姓餐桌,悄然變化。

  揉面、搟皮、包餡……週末午後時光,河南省正陽縣真陽街道的王國林一家人圍坐一起,包起水餃來。“素的、肉的全都有哩!”王國林一邊熟練地包水餃,一邊介紹,“韭菜雞蛋、胡蘿蔔、薺菜蝦仁,滿足了家人的不同口味。”

  歡聲笑語中,在山東省曲阜市小雪街道阮家村的“幸福食堂”裏,志願者們為老人們端來餐後“下午茶”——煮熟的切塊雪梨。一週的菜譜上,除了肉類、蔬菜供應,每天的水果不重樣。“我們專門諮詢了醫生,設計了適合老年人的果盤子。”阮家村黨支部書記孔德廣説。

  大食物,需要食物品類更豐富、結構更優化。

  數據顯示,中國14億多人口,每天就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應對旺盛的食物消費需求,在裝滿米袋子的同時,肉盤子、菜籃子、果盤子也要供應給力。”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黃現青説。

  肉蛋奶等農産品都需要糧食來轉化,大食物觀要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保多樣。

  黃現青介紹,目前我國城鄉居民食物結構呈現多元化變化趨勢。總體看,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蛋白質和脂肪供能比上升。分類看,蛋類供能比平穩波動,畜禽肉供能比下降,魚蝦類供能比上升。

  大食物,需要食物滿足多樣化需要、個性化需求。

  臨近中午,江西省遂川縣的郭女士,又收到縣城輕食店老闆微信推送的輕食餐功能表。郭女士説,這兩年縣裏開了不少輕食店,低脂低熱量的輕食餐很受歡迎。

  食物需求側的變化還體現在預製菜、半成品凈菜的火熱上。生産預製菜的“中央廚房”一頭連接産地田頭,一頭連接居民餐桌,適應消費者多元美食需求,吃得好,吃得健康。

  “預製菜的‘中央廚房’生産方式,順應大食物發展趨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認為,通過工業化、標準化、定量化生産,預製菜肴精算出營養素含量,支援多樣菜譜搭配,滿足了個性化營養需求。

  用好江河湖海林草,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融融春光裏,江西省大余縣新城鎮分水坳村赤松茸種植基地,一朵朵圓潤肥厚的赤松茸成群成簇地從松樹林地裏冒出地面,長勢喜人。“一年畝産650公斤左右,收入超3萬元。”村民李君明説。

  大余縣現有林地1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6.4%。當地探索向森林要食物、要出路的綠色發展之路,目前,縣裏從事林下經濟的農戶有500余家。

  發展大農業,才有大食物。踐行大食物觀,要向森林要食物。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説,森林中多種多樣的動物、植物種子、果實或葉子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向森林要食物的潛力巨大。目前,全國以林下種植、養殖、採集等為主的林下經濟年産值超9000億元。

  踐行大食物觀,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在福建省福州市,“福州魚丸”門店吸引了不少食客。去年,福州市魚糜製品佔全國市場份額50%以上。海邊船廠裏,深遠海智慧養殖裝備“閩投1號”正在火熱建造中。

  “海洋中可供食用的魚、蝦、貝、藻等食物不下幾千種。”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童桂榮説,近年來,福州市致力於打造“海上糧倉”,淡水養殖向高效生態轉,海洋捕撈向遠洋轉,水産加工向精深轉。2021年,福州市水産品總量為297萬噸,漁業産值達631億元。

  踐行大食物觀,要向設施農業要食物。

  菜園像工廠,菜地沒有土,管理靠電腦……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現代農業産業園,一座座溫室大棚鱗次櫛比,棚內小番茄、彩椒、小黃瓜等果蔬長勢喜人,智慧感知遙控技術、雲智慧水肥一體機,實現自動控制溫室內溫度、光照、水肥。

  “大食物觀,已經融入現代農業園發展。”宿城現代農業産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張剛介紹,目前,園區以設施蔬果及種子種苗為主導産業,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園區現有國家地理標誌産品3個,培育綠色有機農産品37個,優質果蔬種植面積25.3萬畝,年産值30億元以上。

  唱好“林草戲”,念好“山海經”,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

  “可以通過發展植物肉、單細胞蛋白等新技術,有效挖掘生物量資源潛力,全方位向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資源‘要食物’。”王鳳忠説。

  提高供給品質和效率,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

  走進河南省永城市麥客多食品有限公司廠房,香氣撲鼻。生産線上,工人正在開足馬力生産手撕麵包、蛋糕、曲奇餅乾等休閒食品。

  “靠著精深加工,一粒麥子被吃幹榨凈,變身5種糕點食品。”公司副總經理袁威説,麥子前路可提取8%生産速凍餃子粉,中路可提取51%生産手撕麵包專用粉,後路可提取5%的薩其馬專用粉,麥胚用於生産蛋糕幹,麩皮用來生産雜糧餅乾。

  河南省依託“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越來越多的農産品正華麗變身。如今,我國老百姓的餐桌上,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産自河南。從專一加工小麥粉到生産手撕麵包、海綿蛋糕等多種産品,永城的麥香飄向國內大中型超市、商場。

  發展大産業,才有大食物。踐行大食物觀,要延長食物産業鏈,優化供給品質。

  延伸糧食全産業鏈,還要優化供給體系,在更高層次上實現食物供需動態平衡。黃現青説:“大食物離不開大農業,順應百姓營養健康需求,要在種植、收穫、倉儲、加工、銷售等各環節全面發力,確保食物供得上、供得優。”

  “綠色優質農産品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金字招牌勢在必行。”王鳳忠表示,要通過選育優質品種等手段改善糧食作物品質,提升綠色優質農産品比重,推動農業向營養品質型轉型升級。

  做強供應鏈,提升供給效率。

  智慧監測溫度、全程品質追溯……走進湖北省廣水市蔡河鎮老虎崗村蔬菜種植基地,科技感滿滿。“我們的綠色有機蔬菜訂單不斷,市場俏得很!”基地負責人夏齊江説。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要進一步發展智慧農業、訂單農業,增強供應穩定性。同時,通過大數據、智慧物流等升級供應鏈,提高流通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樹立並踐行大食物觀,永遠在路上。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使農産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品質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産品有效供給,讓中國飯碗盛滿幸福。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2日 10 版)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