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拼搏!冬殘奧 在溫暖中永恒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閉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至此,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圓滿結束。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們相聚在這裡,勇敢拼搏、突破極限、超越自我,用真誠與微笑,為世界送去了溫暖、團結和信心,也為冬奧會、冬殘奧會標注了一段全新歷史。兩個奧運、同樣精彩。以夢為馬,我們一起向未來。就像冬殘奧會閉幕式上的留聲機,留住的是賽場上一個個閃閃發光的瞬間,也是賽場外一個個激勵人心的故事。
歌聲之中,時光的留聲機,不停將北京冬殘奧會的一個個美好瞬間回放,而這些記憶也如同照亮北京夜空的焰火,在每個人心中綻放。
3月12日,在冬殘奧會輪椅冰壺的決賽中,中國輪椅冰壺隊以8:3戰勝瑞典隊,成功衛冕金牌。這枚金牌對中國隊來説具有格外的意義。4年前,中國輪椅冰壺隊在平昌拿到了中國參加冬殘奧會歷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而那也是中國在平昌冬殘奧會上的唯一一枚獎牌。
本屆冬殘奧會,中國代表團獲得18金20銀23銅,獎牌總數61枚,排名金牌榜和獎牌榜第一位。從平昌冬殘奧會的1枚獎牌到如今的61枚,中國冬殘奧運動在全面突破的同時,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除了兩個冰上項目,冰壺和冰球都登上了領獎臺,中國代表團在雪上項目上也是全面開花,四個大項均有金牌入賬。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國代表團的平均年齡25歲,96名運動員當中有85人是第一次參加冬殘奧會,很多人第一次參賽就獲得了獎牌。
北京冬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團長張海迪説:“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寒冷。有的運動員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冰雪運動,而短短的時間內他們就成了能夠敢於征戰冬殘奧的勇士,我為中國冬殘奧代表團所有的運動員感到驕傲。”
本次大賽是中國第六次參加冬殘奧會。2002年的鹽湖城,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參加冬殘奧會時,僅派出4人參賽,參加了兩個大項8個小項的比賽;4年之前的平昌,中國也只有26人參賽,參加了5個大項30個小項的比賽。而北京冬殘奧會,中國代表團一共派出96名運動員,參加了全部6個大項中73個小項的比賽,僅有5個小項沒有參加。參賽人數和項目的幾何式增長,反映出我國近年來推動殘疾人冰雪運動發展作出的巨大努力。
2015年,中國申辦冬奧會冬殘奧會成功。從第二年開始,中國殘聯每年都在不同省份舉辦殘疾人冰雪運動季,參加的省區市從最初的14個增加到現在的31個,直接參與人數從剛開始的1萬人發展到30多萬人,這為我國廣大殘疾人參與冰雪運動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另外,在專業層面上,依託于科技和綜合實力的進步,國家隊積極引入國際上的先進訓練方法和教練團隊,讓我國殘疾人冰雪運動在短時間內獲得飛速發展。
在這次冬殘奧會上,20歲的張夢秋是最受關注的運動員之一。她在參加的全部5個項目中都獲得了獎牌。2枚金牌、3枚銀牌,張夢秋也被媒體稱為“獎牌大贏家”。因患小兒腦癱導致運動功能性障礙的張夢秋,在2016年被河北省殘聯選中,而那時的她甚至從來沒有聽説過高山滑雪。
追求夢想的道路無比艱難,但這個姑娘滿懷樂觀。本屆冬殘奧會,在她參加的五次頒獎儀式上,她用五種不同的髮型,展示了新時代中國殘疾人運動員對生活的熱愛和自強不息、勇敢追夢的精神。
競技體育成績固然重要,但對於殘疾人運動員來説,當他們站在賽場上的一刻,就已經是一種勝利。
44歲的張海原是此次北京冬殘奧會上中國代表團年齡最大的運動員,同時還是一位夏殘奧冠軍。18年前,在2004年雅典殘奧會上,27歲的張海原以3.67米的成績一舉奪得女子跳遠F42級桂冠,並打破世界紀錄。
2016年,張海原轉項練習高山滑雪。在本屆冬殘奧會高山滑雪女子大回轉坐姿的比賽中,她獲得了第六名。女子回轉坐姿比賽中,她在出發後摔倒,最終未能完成比賽。雖然沒有實現在雙殘奧賽場都能登上領獎臺的心願,但張海原已經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傳奇。
張海原説:“我覺得每個人的奮鬥目標是無止境的,要勇於超越自己、打破常規,面對所有你要面對的一切,勇敢向前看,我覺得這是我追求的。”
勇敢面對,超越自我。對於有著8500萬殘疾人的中國來説,通過舉辦冬殘奧會的契機,帶動殘疾人冰雪運動的整體發展,讓更多的殘疾人看到他們能和健全人一樣去拼搏,是比比賽成績更加重要的事情。
北京冬殘奧會,不但有很多殘疾人運動員頑強拼搏的故事讓人動容,更處處體現著對殘障人士的尊重和關懷。
2月20日北京冬奧會閉幕之後,各個比賽場館僅用了幾天時間就完成了無障礙設施的轉換,從場館內外增設防滑設施、消除細微高差,到無障礙座席、扶手的安裝,從運動員住所的無障礙設施,到運動員餐廳的桌椅擺放、盲文功能表,每一個細節都體現出了組委會的週到,也受到了各國代表團的好評。
週到的細節設計,體現的是“無障礙”的理念。冬殘奧會給了殘障人士在世界面前展示自我的舞臺,同樣也給了世界一個更多去了解和傾聽殘障人士困難的機會,推動整個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重視和關懷。
2015年申辦冬奧會成功之後,北京市對30多萬個點位進行整改,在眾多公共場所增加無障礙設施,讓殘障人士可以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日常生活。而冬殘奧會就像一顆種子,必將把對殘障人士的關愛繼續傳遞下去。
國際殘奧委會無障礙專家伊利安娜 羅德里格斯説:“我也非常相信北京冬殘奧會留下的這些遺産,將使更多的殘障人士能夠更好融入社會,給整個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除了硬體設施無障礙,北京冬殘奧會也同樣重視觀念和溝通的“無障礙”,而這些體現在賽場內外一系列無微不至的志願者服務當中。北京冬殘奧會一共有9000多人擔任志願者,他們不但為各國代表團提供了從不缺位的服務,還在服務當中牢牢秉持著平等尊重的觀念。志願者用他們細微的一舉一動,傳遞著善意,也展示著中國人民的待客之道。
因為防疫要求,志願者們在閉環中幾個月無法回家,但他們始終在想盡辦法給各國運動員帶來家一般的溫暖。幾天之前,捷克殘奧冰球隊運動員赫奇科在賽場迎來了自己27歲的生日,剛剛走下賽場,志願者們就送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瓦茨拉伕 赫奇科説:“此生第一次受到這樣的禮遇,非常興奮,我會記一輩子。謝謝你們,很開心,能來中國很開心,這裡的人和志願者們都很友好,謝謝中國。”
貼心的關愛體現在各個細微之處。薯片要原味、飲料要無糖……在冬奧村、在各個場館的運動員配餐間的墻上,每個隊伍的喜好被清清楚楚記在了一張張便簽上。這樣的溫暖,讓各個代表團和媒體記者留下了對中國的最美好記憶。
對年輕的志願者來説,這段特殊的經歷也將化作他們人生道路上一份堅韌的力量,讓他們更加勇敢地成長。
北京冬殘奧會志願者張洪林説:“運動員並沒有被肢體殘缺對生活産生的影響所打垮,他們依然是非常努力,做了很多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有些運動員是一次次翻倒站起來,再翻倒再站起來,不放棄又努力的精神帶給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這也是我們整個志願服務當中最大的收穫。”
無論是健全人還是殘疾人,當人們在為了夢想而拼搏的時候,都能夠綻放出最亮眼的光芒;無論是運動員還是志願者,當人們為了美好的願望而相聚的時候,都會感受到彼此最真誠的善意。“一起向未來”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這個未來中,有你有我,才有精彩,彼此溫暖,才會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