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年味濃|百年經典秦腔唱響火熱“虎”年
視頻攝製:周彤
央廣網西安2月14日消息(記者周彤)“過大年,看大戲”一直是眾多“老陜人”迎接春節的“老規矩”,四生、六旦、二凈、一醜,13門角色在戲臺上拉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秦腔的大幕,伴隨著板胡聲起,生凈行的高亢激越,旦角的委婉細膩,共同唱響三秦大地火熱的生活和濃濃的年味。
今年春節期間,陜西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推出18場秦腔經典劇在西安易俗大劇院上演,為虎年春節增加年味,也讓更多的觀眾了解中國傳統戲曲。
秦腔演員在化粧中(央廣網記者 周彤 攝)
2月10日正月初十,當晚上演的是秦腔經典劇《生死牌》,這是一齣極具傳統戲曲魅力的戲,生、旦、凈、醜行當齊全,唱腔、道白、表演各具看點,共有60余名演員參與演出。當天下午5時許,易俗大劇院的後臺已經開始喧鬧起來,走臺、化粧、換裝,演員們穿梭在化粧間和戲臺之間,“啊”“咿”演員們練聲的聲音迴響在空中。
楊升娟與戲迷合影(央廣網記者 周彤 攝)
國家一級演員、第三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升娟在《生死牌》中飾演“黃伯賢”一角,這是楊升娟的“看家戲”,也是她最喜歡的戲之一。“過年看戲是很多陜西人的傳統,因此過年唱戲也成為我們秦腔演員的一個傳統,十幾個春節,我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戲’,為觀眾帶來精彩的演出。”化粧間裏,楊升娟頭頂著紗帽,對著鏡子練習帽翅功,她告訴記者,雖然登臺表演了無數次,但每次上臺前,她還是會練習這些基本功,確保每個細節都萬無一失,才能將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化粧間隙,不時地有戲迷來到後臺與楊升娟合影留念,其中不僅有年過七旬的老戲迷,也有“90後”小戲迷,楊升娟告訴記者,她從9歲開始學習秦腔表演,今年是第三十個年頭了。如今,她不僅收穫了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表演獎,更收穫了眾多老少戲迷。“對於演員來説,除了戲臺,最重要的就是觀眾。”在楊升娟看來,觀眾與演員的關係就像魚和水,秦腔的傳承不僅停留在從業者間,更需要觀眾之間的“傳承”。
齊家樂在後臺化粧(央廣網記者 周彤 攝)
網路上,楊升娟的演出受到不少“90後”“00後”的“點讚”,劇院裏, 楊升娟看到臺下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多,尤其是春節期間,不少觀眾全家老少齊動員,讓她和同事們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
“秦腔真是越學越愛,越演越愛,尤其現在秦腔受到身邊很多同齡人的認可,這也讓我更有衝勁。”今年23歲的齊家樂,是陜西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的青年新秀演員。每年春節她都站在戲臺上度過,她告訴記者,演員的價值就是在舞臺上體現的,過年期間,密集的演出安排給她更多的鍛鍊機會,讓她感到十分充實,作為秦腔青年演員,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臺去鍛鍊自己,把秦腔更好地傳承下去。
演員們在舞臺旁候場(央廣網記者 周彤 攝)
一齣好戲的上演除了演員,更少不了幕後演奏員們的付出。國家二級司鼓演奏員何耀軒是三意社的一名司鼓。在演奏的過程中,司鼓者要通過對劇情的理解,準確無誤地處理好各種節奏類型,對劇目進行中的啟、承、轉、合進行階段性的擴展和烘托。“整場戲的快、慢、緩、急,所有的情緒鋪墊都在於司鼓。每個演員的動作、眼神、舞步我們都要去關注,雖然坐在臺下,但卻主宰著舞臺。”何耀軒告訴記者,演員有出場次序,但作為司鼓需要3個小時都要全神貫注,把握整場演出,使劇目的演出更具藝術感染力。
《生死牌》劇照(央廣網發 宋含露 供圖)
秦腔作為我國最早的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一種古老的文化藝術。在何耀軒看來,秦腔把根深深地扎進這片土地中,成長、發芽,逐漸長成參天大樹。在時間的大潮中,三意社作為陜西秦腔劇社,已成立百年之久,這離不開默默付出的藝術家。“春節期間演出的都是我們三意社傳承上百年的經典戲目,我們用最強的陣容,給觀眾呈現出最精彩的演出,讓觀眾們過足戲癮。我們也用這種方式,繼承著前輩們的精神,將秦腔不斷地傳承下去。”何耀軒説。
晚上7點30分,演奏聲音響起,舞臺大幕拉開,演員們陸續登場,《生死牌》準時上演。演奏聲、演唱聲、掌聲……在種種“秦聲”中,也讓陜西人這個“虎”年更有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