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見十年新春訪農家,總書記惦念的人和事

2022-01-29 14:4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年饃、餃子、家鄉味道,讓年味長久縈繞舌尖;窗花、對聯、大紅燈籠,把喜慶融入萬家燈火。2022年1月26日,正在山西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汾西縣僧念鎮段村,走進村民家中看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春節前夕考察,常會進村入戶訪民情,在他心中:“新年之際,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麼樣、住得怎麼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從曾經“瘠苦甲于天下”的連片特困地區到零下30多攝氏度的大草原,從紅色聖地的老區人民到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同胞,鄉村裏的致富道路、鄉親們的冷暖甘苦、鄉愁中的地道風物、鄉音間的抑揚頓挫,濃縮在總書記訪貧問苦的新春足跡裏,是近1億人的脫貧故事,也是日新月異的小康圖景。

  話鄉情:黃土地上的農村情結

  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同志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他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與陜北老鄉結下深厚感情。他曾寫道:“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2015年春節前夕,總書記再次回到梁家河,餃子粉、大米、食用油、肉製品、春聯、年畫......給鄉親們送上他自己出錢採辦的年貨。

  “總書記來了!”梁家河村沸騰了,大家圍攏到總書記身邊,爭著向總書記問好。總書記深情地説,我邁出人生第一步就來到梁家河,7年時間裏,梁家河父老鄉親給了我無數關愛,使我受益終生。

  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總書記指出:“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貧困有著切身感受。”領袖胸懷萬千牽掛,總書記心裏裝著千百個“梁家河”。

  冰天雪地裏的腳印、崎嶇山路上的車轍,見證了考察途中的千里迢迢、風塵僕僕。山高路遠,長途跋涉,道不盡的悠悠鄉土情、拳拳赤子心。

  訪農戶:家常話裏的民生關切

  千頭萬緒的事,説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每到群眾家中,習近平總書記常會問一問,還有什麼困難,父老鄉親的話,他都記在心裏。

  “小孩上學遠不遠?”“看病、購物方便不方便?”“家裏養了多少只羊、多少匹馬?”“收入怎麼樣?”2014年春節前夕,總書記來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瑪吉格家,在蒙古包中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問得仔細。

  涼山彝區在共産黨的領導下,繡出從“一步跨千年”到“邁步奔小康”的錦繡畫卷。2018年春節前夕,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腹地,詢問貧困群眾生活過得怎麼樣,發展什麼産業,收入有多少,孩子有沒有學上。

  掀鍋蓋,摸被子,開冰箱,擰水龍頭,端起一瓢水品嘗,察看水衝廁所......處處細節,聲聲叮囑,一枝一葉總關情。

  2016年春節前夕,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有村民拉著總書記的手説:“感謝您來看我們,您可是國家的當家人啊。”總書記接過話茬説:“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幫你們跑事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樸素的話語裏,飽含深厚的人民情懷。

  謀復興:拜年聲中的國泰民安

  五湖四海的民俗,繪製出色彩斑斕的鄉村春節圖鑒。習近平總書記入鄉隨俗,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在傳統的“五畜祈福”儀式上,總書記按照蒙古族習俗,用無名指蘸上用銀碗盛著的鮮牛奶彈了三下;在雲南司莫拉佤族村,總書記按照當地風俗敲響三聲佤族木鼓......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總書記不辭辛勞,走進不同民族的村落、大江南北的農家。

  時間回到2013年2月,總書記在隴原大地勉勵鄉親們找準發展路子、苦幹實幹,早日改變貧困面貌。

  2022年1月26日,在山西考察調研的總書記對村民們説,我們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現在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復興征程上,鄉村既是實幹的沃土,也是一個觀察的窗口——通過山鄉巨變,我們看到了一個團結奮進、堅韌不拔、欣欣向榮的中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