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輿論反思美式民主“五大弊端”:治理失效、輸出受挫
中新網12月10日電 近年來,美國國內政治失序與“美式民主”輸出受挫疊加出現,引發西方輿論對美國民主狀況的集中反思。12月10日,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刊文指出,從境外媒體報道及國際民調數據綜合分析來看,“美式民主”當前主要面臨以下五大弊端:
一、選舉遭干預暴露票決民主缺陷。
美國長期將民主簡化為“一人一票”,並以此作為衡量他國政治體制是否民主的標準,但美國票決民主的全過程都存在嚴重缺陷。
一是投票權不平等。2021年以來,美國共和黨在其控制的各州積極推動限制投票權的法案,將對該黨不利的選民攔在投票站外,這使得貧困人口和有色人種更難參與投票。
資料圖: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召開聯席會議期間,特朗普支援者闖入國會大廈引發騷亂,在眾議院內警察隔著門窗持槍與抗議者對峙。
二是選舉管理不健全。2020年大選以來,美國選舉官員遭受到來自共和黨支援者的嚴重暴力威脅,大量縣級選舉官員迫於壓力辭職。美國《國會山報》評論稱,選舉官員離職的同時也帶走了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對公正管理選舉的承諾,這給本已岌岌可危的美國民主又添威脅。
三是選舉結果失去公信力。特朗普不承認2020年大選結果以及隨後發生的國會暴亂事件,使得英國《衛報》發出“美國‘民主實驗’已瀕臨失敗”的感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9月委託一家民調機構進行的民調顯示,56%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的民主“受到攻擊”。
二、黨爭失控加劇社會撕裂和治理失效。
一段時期以來,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政治分歧和對立日益加劇,政治部落屬性日趨明顯。美國政治學家尚托 艾揚格等15位學者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刊文指出,兩黨間的仇恨超過了圍繞種族和宗教的長期仇恨,這種政治宗派主義對美國民主構成重大威脅。黨派紛爭還造成支援不同黨派的選民也勢不兩立。
資料圖:當地時間8月19日,一名男子駕駛黑色皮卡至國會圖書館前,並聲稱車上有炸彈。該事件導致美國國會大廈周邊街道封鎖。 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攝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21年1月發佈的民調顯示,有54%的受訪者表示,“其他美國人和國內敵人”目前對美國社會構成了“最大威脅”。兩黨將黨派利益淩駕於國家和公民利益之上,致使重大公共政策制定陷入僵局,國家治理低效無能。
美國知名學者弗朗西斯 福山在英國《經濟學人》發文指出,美國社會兩極分化嚴重,幾乎在任何問題上都難以達成共識。
三、社會痼疾激化不平等和極端民粹。
疫情造成的經濟危機以及大選激化下的社會撕裂,使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愈演愈烈。
一是種族歧視痼疾難除。受政治人物為選舉利益煽動種族仇恨言論影響,2020年大選以來,美國白人至上種族主義甚囂塵上,種族對立情緒瀰漫。美聯社指出,雖然種族問題在過去的一年裏進一步暴露,但大多數美國白人並不願直面自己的種族偏見以及維持白人權力的慾望。
資料圖:當地時間9月18日,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廣場上插著數十萬白色旗幟,悼念新冠逝者。 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攝
二是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美國《商業內幕》網站指出,美國億萬富翁的總凈資産在疫情期間增加了1.8萬億美元。2020年,最富有的1%美國人擁有的財富增加了約4萬億美元,增量超過了最貧窮的50%美國人擁有的財富總和。
三是民粹主義愈演愈烈,並成為導致國會暴亂事件發生的主要誘因。這迫使美國輿論反思,民粹主義對美國民主構成的長期威脅。美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認為,雖然特朗普失敗了,但滋生民粹主義的沼澤還未被抽幹。薪資水準停滯、經濟不平等、移民和文化衝突都是極為嚴峻的挑戰。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0年6月13日,美國舊金山市政廳附近的街面上,出現用黃油漆涂寫的巨幅“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字樣。 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四、美國民眾對“美式民主”信心不足。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後的混亂局面,以及疫情下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引發了美國民眾對於國內民主現狀的擔憂。
美聯社2021年2月開展的民調發現,只有16%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民主運作良好,將近一半的美國人認為民主沒有正常發揮作用。重重問題暴露之下,多數美國民眾認為美國“民主燈塔”光芒不再。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72%的美國人不再認為,“美式民主是其他國家值得借鑒的榜樣”。
資料圖:當地時間8月16日,等待撤離的人群聚集在阿富汗機場。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美軍當天曾在喀布爾機場朝部分阿富汗人開槍,造成至少3人死亡。
五、“美式民主”輸出再受重挫。
美軍倉皇撤出阿富汗再度證明“民主輸出”不可行。美國《時代週刊》指出,比照美國模式去塑造他國政府,已經多次被證明是一個壞主意。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教授阿裏 佩裏格進一步指出,以武力迫使他國社會接受民主,會導致政治不穩定、衝突和公民安全風險加大。當政治改革植根于當地社會和政治文化時,才更有可能成功。(作者係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課題組 于運全 、丁潔、 張思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