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弘揚大別山精神 把老區建設得更好

2021-11-03 10:2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

  橫亙江淮之間,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東瞰南京,西扼武漢,綿延八百里,山川壯美,氣勢雄渾——這裡就是大別山。

  大別山區的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鄂豫皖蘇區是中國共産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領導創建的根據地之一,誕生了多支紅軍主力部隊。從1921年中國共産黨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裡“28年紅旗不倒”;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的落腳地……無數英雄兒女胸懷理想信念,投身革命洪流,前仆後繼、英勇鬥爭、不怕犧牲,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偉大功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光輝燦爛的大別山精神。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如今,大別山精神正激勵著億萬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

  在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展墻上,一張黑白照片透過斑駁歲月,展現中共小甸集特別支部舊址——小甸集小學的歷史原貌。

  1922年春,中共小甸集小組在安徽壽縣成立,次年冬擴建為小甸集特別支部。黨的地方組織的建立,開啟了中國共産黨領導大別山革命鬥爭的歷程。

  1927年11月13日晚,在中共黃麻特委領導下,自衛軍、義勇隊和成千上萬拿著土槍、刀矛和扁擔的農民,從四面八方涌向黃安城,發動黃麻起義。次日,起義軍攻佔縣城,紅旗第一次插上了古老的黃安城頭。隨後,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宣告成立。這是大別山地區的第一個工農政權和第一支人民武裝,是鄂豫皖蘇區根據地發展和紅四方面軍建軍的起點。

  從黃麻起義到六霍起義,經過兩年多的艱苦鬥爭,我們黨在鄂豫皖邊先後建立起3塊根據地和3支紅軍。土地革命從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紅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在鄂豫皖蘇區根據地廣為傳唱,成為當時革命形勢快速發展的生動寫照。

  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曾發展到東起淠河、西迄平漢路、北瀕淮河、南至黃梅和廣濟的廣大地區,總面積4萬餘平方公里,人口350余萬,擁有6座縣城,並建立起26個縣的革命政權。在這裡,紅軍主力部隊發展到4.5萬餘人,各縣獨立師、遊擊隊和赤衛軍等也發展到20余萬人。

  鄂豫皖蘇區根據地建立不久,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就開始了。1930年到1932年,鄂豫皖紅軍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的3次“圍剿”。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第四次反“圍剿”失敗,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被迫離開艱辛創建併為之奮鬥犧牲的根據地,開始了漫漫西征。

  但是,大別山軍民的革命鬥爭並沒有停止。在敵人的瘋狂進攻破壞下,到1934年冬,鄂豫皖蘇區根據地僅剩下4塊殘缺不全的小根據地,群眾不足千戶,幹部戰士加傷員僅余千人。他們露宿深山,不但衣食無著,還長期吃不到鹽,幾乎全靠野菜、樹根果腹,過著難以想像的艱苦生活。“樹也砍不完,山也燒不盡,只要青山在,到處有紅軍……”久經革命烈火考驗的鄂豫皖軍民,沒有被敵人暴行嚇倒,沒有被眼前困難征服,展現出革命到底的堅定信念。

  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奔赴民族解放的新戰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李先念同志率領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大別山西部建立了鄂豫邊抗日民主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實現了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偉大歷史轉折……直到新中國成立,大別山一直是黨和人民軍隊重要的活動區域,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

  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作出了重大犧牲,共有20萬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僅在冊的烈士就有13萬多人。

  寶貴的精神財富,奮進的強大動力

  黨領導人民在鄂豫皖蘇區根據地英勇鬥爭的英雄事跡,猶如一座巍峨的豐碑,永遠鐫刻在中國革命的歷史畫卷上。大別山精神成為黨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大別山革命鬥爭時期,中國共産黨人和革命群眾始終堅守共産主義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白色恐怖和極其困難的環境條件下百折不撓,涌現出無數的革命英雄和革命志士。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王樹林指出,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凝結的是大別山軍民對黨忠誠、威武不屈、堅忍不拔的精神。為了砸碎舊世界、建立新社會,大別山區英雄兒女們矢志不渝、革命到底,屢敗屢戰、愈挫愈勇,以悲壯犧牲造就苦難輝煌,讓中國革命的紅旗始終在大別山上空高高飄揚。

  “在革命緊要關頭,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大別山軍民總是從全局出發,用自己的犧牲為全局的勝利創造條件,展現出胸懷大局、甘於奉獻的精神。”大別山紅色資源與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田青剛説。1946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為黨內起草的《三個月總結》中高度評價説:“過去三個月內,我中原解放軍以無比毅力克服艱難困苦,除一部已轉入老解放區外,主力在陜南、鄂西兩區,創造了兩個遊擊根據地。此外,在鄂東和鄂中均有部隊堅持遊擊戰爭。這些都極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繼續援助著老解放區的作戰,並對今後長期戰爭起更大的作用。”這正是對大別山軍民胸懷大局、甘於奉獻精神的褒獎。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鄂豫皖蘇區根據地的革命鬥爭能夠長期堅持下來,就是緊緊地依靠和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起來鬥爭。大別山的人民群眾積極給革命軍隊送糧送衣、送醫送藥、抬送傷員、傳遞情報,“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感人故事流傳至今。王樹林説,黨為民、民愛黨,軍愛民、民擁軍,黨政軍民心相連、德相同、力相向,匯聚起推動大別山革命可持續發展的磅薄力量。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黨政軍民萬眾一心、團結奮進,構築起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的銅墻鐵壁。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險象環生,南征途中強渡汝河面臨嚴峻考驗……最終,劉鄧大軍以勇往直前的膽氣和魄力成功強渡汝河,挺進大別山,勝利完成黨中央交給的偉大戰略任務。田青剛説,大別山根據地不僅是我黨創建的最早的根據地之一,而且在革命的緊要關頭,大別山軍民都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凝結著聽黨指揮、英勇善戰、勇字當頭、積極進取的精神。

  “大別山精神不但在革命戰爭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依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田青剛表示,形成于大別山地區的大別山精神是老區人民引以為傲的精神財富,也是老區振興發展的強大動力。

  革命的山、英雄的山、奮進的山

  群山巍峨,江淮浩蕩。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大別山精神,激勵後來者前行。

  紅二十五軍用過的撇把槍、老紅軍劉名榜用過的銅水壺、中共鄂東北道委印發的捷報……位於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裏,1000多件紅色文物向人訴説著那段永垂不朽的歷史。

  “我的爺爺從1928年參加革命到全國解放,21年裏帶領大別山群眾堅持鬥爭……”劉小妹是老紅軍劉名榜的孫女,每當提起爺爺,她都倍感自豪,“我經常帶孩子來博物館,給孩子講太爺爺那一輩的紅色故事。”

  在新縣,共有國家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14處,革命歷史紀念地365處。2020年,由新縣烈士家屬、紅軍後代黨員組成的新縣英雄山黨支部揭牌成立。

  六安市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館內,皖西革命史、皖西籍著名烈士事跡和皖西籍108位開國將軍事跡通過圖文展板和聲光電科技手段立體展現,革命戰士們當年的生活用品、作戰工具、信件書函等物品一一陳列……紀念館裏展示著大別山的革命歷史,以及皖西著名烈士、六安籍開國將軍的光輝事跡。參觀完紀念館,六安市金安區施橋鎮旗桿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姜海波深受觸動:“這次紅色教育,讓我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使命感,在未來工作中,我將認真弘揚大別山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力量。”

  在湖北省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裏,革命烈士紀念碑、英烈廣場、將軍墓園、紅軍墓園、紅安革命烈士紀念墻默默講述著革命先烈的故事,讓人仿佛走進那段崢嶸歲月。

  大別山的紅色資源,已成為黨史教育的生動課堂,給人們帶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大別山,是革命的山、英雄的山,更是奮進的山。今天,歷史的光芒燭照現實,大別山這片紅土地上發展新潮涌動。

  2015年6月,國務院批復《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支援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支援革命老區在新發展階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讓革命老區人民逐步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近年來,鄂豫皖以紅色資源為依託,充分發掘大別山革命故事,不斷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在新縣,2020年共接待遊客926.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9.3億元;在安慶市,曾經的集中連片特困區成了全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用實踐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大別山南麓,湖北省浠水縣十月村,近年來加快轉型,建設了一批商貿市場,躋身全省經濟百強村,家家戶戶住進小洋樓,開上小汽車……

  巍巍大別山,紅旗永飄揚。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大別山精神不僅是革命年代的精神支柱,更是奮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精神動力。烽火歲月,大別山人民堅定不移跟黨走,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如今,億萬中華兒女賡續紅色血脈,奮力逐夢前行,不斷書寫新時代的精彩畫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