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這座陵園也成了豐碑
2020年10月12日航拍的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下沉式紀念廣場。新華社發
冉方章是在2019年烈士紀念日的前一天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9月末的瀋陽,氣候溫和,蒼松翠柏的掩映下,烈士陵園顯得分外肅穆。冉方章靜靜站在烈士英名墻前,手指輕輕拂過“冉緒碧”三個字。那是他未曾謀面的叔叔。
冉緒碧,1951年4月犧牲在異國他鄉,2019年9月,冉緒碧烈士的遺骸回到祖國懷抱,落葬于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在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19.7萬多名英雄的中華兒女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獻出寶貴生命。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那面高3米、約200米長的烈士英名墻上,幾乎可以找到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
這座始建於1951年的烈士陵園中,長眠著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123位志願軍烈士,2014年至今,歸國的825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也都安葬於此。
一縷忠魂,一份思念。70年,這座撫慰烈士忠魂、承載烈士家屬思念的陵園,已然成為一座豐碑。
回家
每思祖國金湯固,常憶英雄鐵甲寒。
始建於1951年的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專門安葬和紀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烈士的陵園。70年歲月匆匆,這裡,一直是忠魂的歸處。
1950年10月19日,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1951年4月,經批准,有關部門決定在抗美援朝戰場的大後方瀋陽修建烈士陵園,為英烈安魂。
《遼寧文史資料》第29輯中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簡史》一文裏對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這樣的記載:“先是在四週種植黑松1800株,週邊又種植楊樹1600株,到8月底墓地落成。烈士的陵墓為傳統的民族式拱形結構,基體是由鋼筋水泥鑄成,直徑為3米左右,墓內為紅磚砌成的墓穴,並在後側下部開有安放靈柩的墓門。”
據悉,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修建的同時,便有烈士遺體相繼送來安葬。1953年2月,孫佔元、黃繼光、邱少雲三位烈士的遺體被運送到瀋陽,安葬在這裡。
“2009年,園區整體進行了建園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造,修補了烈士墓碑,改建了陵園大門。為迎接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安葬,2014年,陵園再次進行了改造和擴建,修建了下沉式紀念廣場、烈士英名墻和環形地宮墓穴,擴建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主任肖淑芬説。
去時少年身,歸來英雄魂。山河已無恙,英雄,回家了。
從2014年至2021年,中韓雙方遵循人道主義原則,本著友好協商、務實合作的精神,已連續8年成功交接825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每一次交接,國家都舉行隆重的儀式,迎接長眠他鄉的“最可愛的人”回家。
今年9月2日,當那架護送第八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的中國空軍運-20運輸機進入我國領空後,空軍兩架戰鬥機護航,向志願軍烈士致以崇高敬意,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以“過水門”最高禮遇迎接志願軍烈士回家。
每次忠魂還鄉時,都會有很多志願軍老戰士來到現場,他們,要親自接戰友回家。89歲的志願軍老兵李維波在今年第八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當天,特意起了大早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今天,兄弟們終於回家了。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你們!”
9月3日,伴隨著婉轉低沉的《思念曲》,109位闊別祖國已久的英魂被送入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地宮。
落葉,終於歸根!
尋親
初冬的瀋陽,空氣裏漂浮著一股清冷的氣息。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座座石碑肅立,棵棵松柏無聲。長眠於此的烈士,他們的親人在哪?
“工作的時間長了,我就發現有些烈士的陵墓,一直沒有親人來祭掃。”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工作了17年的王春婕説。
2008年起,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與當地媒體聯合發起“期待重逢 尋找烈士親人”活動,在國內眾多媒體的傳播、擴散下,許多烈士的親屬與陵園取得了聯繫。那一年的清明節,很多從來沒有被祭掃過的烈士陵墓前,多了一束菊花。
“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是流著淚在工作。很多親人與烈士分別了半個世紀之久,他們來到烈士的墳前抱著墓碑號啕大哭的情景,我至今仍歷歷在目。”王春婕説。
王守正烈士1953年犧牲在朝鮮,而他的女兒王先俠自1949年出生後,就再沒見過父親。當61歲的王先俠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看到父親的墓碑時,她長跪不起:“父親,我整整找了你57年,經常在夢裏和你見面。今天,我給你磕57個頭,我想告訴你,這些年,我有多想你……”
王先俠哭著在父親墳前磕了57個頭,站在王先俠身後的王春婕,早已泣不成聲。
同樣等待尋親的,還有遲遲歸國的在韓志願軍英烈們。
對已迎回的志願軍烈士遺骸,退役軍人事務部委託科研機構進行DNA資訊採集,並建立了志願軍烈士遺骸DNA數據庫,幫助做好歸國安葬志願軍烈士遺骸身份鑒定,並結合戰史資料和印章等遺物尋找線索,為烈士尋親。
“去年,我親人的棺槨也是這樣蓋著國旗回國的,希望這些烈士也能找到親人。”第七批歸國志願軍烈士梁佰有的重侄孫梁潤全參加了今年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梁佰有犧牲于1951年,2020年7月,在退役軍人事務部等多部門配合支援下,通過多種技術比對確認,最終確定了烈士梁佰有的身份和親緣關係。
“太爺爺,這是從家裏帶來的一袋鄉土,還有玉米、大豆、青豆……”梁潤全一邊擺放從家鄉帶來的祭品,一邊和素未謀面的親人“低語”。他和父親梁德保從甘肅特意趕來,父子倆朝著烈士英名墻上“梁佰有”的名字深深三鞠躬,告慰英靈、抒懷思念。
梁潤全説,聽家裏人講,梁佰有烈士十幾歲就參軍離開了家鄉。“如果不是國家不放棄,可能就永遠也找不到了,幸好,他終於回家了,現在我們有了看他的地方。”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烈士英名墻下,經常擺放著一簇簇的花束。這些花束有的來自烈士的親人;有的來自烈士的戰友,那些年歲已高的志願軍老戰士,常常眼含淚花,在這裡一站就是很久;而更多的花束,則來自無數前來緬懷英烈的各界群眾。
英雄永被銘記!
賡續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的展廳內有幾個特殊的展箱,存放的是歸國在韓志願軍烈士的遺物。年輕的英雄犧牲在異國他鄉,沒有給親人留下一句話,留下的只有紐扣、鞋底、子彈、鋼筆……人們駐足於此,目光透過這些無聲的遺物,讀懂的是志願軍烈士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熾熱滾燙的家國情懷。
已連續八年參加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工作的王春婕,還承擔著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將隨遺骸回國的烈士遺物拍照登記、建立電子化檔案。“這麼多年來,安葬到陵園的烈士越來越多,我們要講的英雄故事也越來越多。”她説。
中國軍人無懼生死,血戰到底,因為他們身後,是自己深愛的祖國、家鄉和親人。在楊雙喜烈士的遺物中,有3支鋼筆,其中一支扭開了鋼筆帽。它的主人,年輕的楊雙喜,是想用鋼筆寫些什麼呢?這3支鋼筆,也許替思鄉情切的戰友們書寫過家書,也許為上級書寫過文件,也許曾寫下自己的報國之志……
人們已無法知道楊雙喜烈士寫過什麼,卻能從他的戰友寫過的信中讀出鋼筆中藏著的精神。志願軍戰士宋阿毛曾寫下絕筆:“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隨後,他和連隊戰友們在陣地上壯烈犧牲。志願軍戰士黃繼光在給母親的信裏寫道:“男現在為了祖國人民,需要站在光榮戰鬥最前面……不立功不下戰場。”信寄出5個月後,他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身體堵住敵人瘋狂掃射的機槍眼,為戰友衝鋒開闢通道,犧牲時年僅21歲。
2016年歸國的在韓志願軍烈士許玉忠有這樣一件遺物:一枚小小的圓鏡,鏡子上鑲嵌著一張年輕女性的照片。
“不知這是烈士的愛人還是其他親人;不知烈士是不是在思念時也曾反覆拿出照片摩挲;不知這照片中的姑娘聽沒聽到烈士犧牲的消息,是不是一直癡癡等候……想到這些都讓人淚目。”前來參觀的瀋陽市民陳晴哽咽地説,“姑娘你放心,我們都替你記著他,也記得他為國、為民的奉獻。”
天地英雄氣,江河萬古流。建園70年來,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已然成為一座豐碑。這裡的每一件遺物,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一把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
“對於抗美援朝,中國人民有理由以最熱烈的感情予以紀念。”91歲的志願軍老戰士于作友説:“我們紀念戰爭,是為了捍衛和平。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每個中國人都可以從中汲取勇氣和力量。”
歷史沉澱,精神不朽!(記者陳夢陽、于也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