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的中國】神木石峁遺址:距今4300多年,專家讚其有“五宗最”
石峁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 石峁遺址管理處供圖
中新網神木10月21日電 (陳海峰 黨田野 高鋮)史前第一城、陜西第一都、玉石第一城、河套第一都、絲路第一城……10月20日,西北大學絲路研究院副院長席會東教授對著記者用“五宗最”評價石峁遺址。
當天下午,“母親河畔的中國”網路主題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距離陜西神木市區車程70多公里的石峁遺址,親身感受到了4300多年前中華文明給人帶來的震撼。
當踩在那片4300年前的史前遺址上,閉上雙眼,似乎還能感受到古代先民在此生活、勞作的場景。
中新網記者 陳海峰 攝">
西北大學絲路研究院副院長席會東教授向採訪團一行介紹石峁遺址。 中新網記者 陳海峰 攝
石峁遺址位於神木市高家堡鎮,據介紹,城址初建於距今4300年前後,沿用至距今3800年前後,由黃城臺、內城、外城三部分石砌城垣構成,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城內密集分佈著大量宮殿建築、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遺跡,先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彩繪壁畫等珍貴文物。
超大規模的面積,被席會東稱讚為史前第一城。他表示,“這是4000年前中國第一大城,有完整的城市防禦體系,奠定了後世城市形態。”
他指出,無論是5000年前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座城--雙槐樹遺址和良渚古城,還是與石峁城年代相當、被當前考古學界確定為“堯都”的陶寺遺址,規模都要小很多。
中新網記者 陳海峰 攝">
石峁遺址。 中新網記者 陳海峰 攝
石峁城與其他同時期的古城遺址還有一個顯著的區別,當時其他地域的古城多以黃土夯築、土木結構為主,而石峁則是修在高高的山地之上,由石塊壘砌而成的金字塔式的石城,墻體裏邊藏有大量的玉器。石峁城址以黃城臺為中心、內外城半包圍環繞的環套結構,開啟了中國古代都城建築格局的先河。
據悉,石砌墻體內極為特殊的大量藏玉現象,凸顯了東亞地區古人崇尚“玉石”辟邪禦敵觀念,石峁城址或許與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玉門”、“瑤臺”等相關。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石峁玉器”質料精良、工藝複雜、特徵顯著,是我國龍山晚期至夏時期北方地區玉器之集大成者。
陜西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我們的常識中,似乎關中才是歷史上陜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然而,席會東指出,“3000年中國看西安,4000年陜西看石峁。”4000年前陜西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是在陜北,也就是現在的石峁遺址所在地。
石峁遺址甕城、馬面、角臺等城防設施的出現不僅表明在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階段,中國北方地區政治格局的複雜化及武力戰爭的頻繁,也成為東亞地區土石結構城防設施的最早實物資料。
此外,席會東又將其稱為河套第一都。他表示,中國文明是多元起源,通過族群融合和地緣整合而形成,龍山時代是“邦國林立、滿天星斗”的文明格局,石峁是黃河中游河套地區乃至北方第一城,體現農牧融合特徵,大量羊骨、草原石雕、斬首剝皮、頭骨酒器與其後歐亞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匈奴人一致。
而大量不是産于本地的玉石和羊骨等考古發現,表明石峁已是當時草原絲路上的重要節點。“這裡和合南北,融通東西。”席會東介紹,分析表明,石峁玉器的來源比較複雜,既有遼寧那邊的岫岩玉,還有甘肅、新疆的和田玉石,所以在4300年前,遠距離的文明交往、商貿之路就已經存在,那時,和田玉係的崑崙玉就已大量傳入到河套地區。
記者也了解到,在10月18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石峁遺址入選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目前,遺址的考古研究仍在進行之中。考古結果表明,石峁遺址係西元前兩千紀前後中國所見規模最大的城址,形制完備、結構清晰、保存良好,被譽為本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而在考古學界,黃帝部落居邑説、帝摯都邑説、新石器玉石工業城市等上十種考古學説的爭論與研究,讓人對遺址上究竟生活著怎樣的一群古代先民充滿了遐想。
“今天站在這裡我仍然心潮澎湃,”席會東説,“石峁的‘五宗最’見證了4300年前中國先民所開創的輝煌的文明,璀璨的歷史,這是我們今天中國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最大的底氣和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