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故事 厚植文化自信
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希望廣大考古工作者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鬥、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化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的根基與活力源泉。北京中華世紀壇的《建造序言》裏有這樣一句話,“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卓越輝煌,我們擁有文化自信的底氣。探索中國故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寶,我們更應當積極探索、弘揚中華文化,向世界展示我們的風格。
創新文化傳播方式,盤活自信之源。過去一段時間,河南衛視火了,不是因為明星,也不是因為流量,而是一系列中國風的節目驚艷了觀眾。從《唐宮夜宴》到“博物館元宵奇妙夜”再到“中秋奇妙遊”,河南衛視借助摳像、三維、AR等虛擬技術,讓曾經曲高和寡的傳統文化活躍起來。可以説,借助當下新的技術手段豐富文化表現形式、利用時興新媒體平臺拓寬文化交流途徑、開創新的展現模式打破文化固有標簽,這都是對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文化的傳播漸漸從以往的單向輸入轉變為雙向交流,既展示了文化的風采,又讓觀眾從心底真正感受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深挖文化歷史內涵,豐富自信之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淵源,如果不了解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那對文化的傳承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先生幾十年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改革開放以來,她繼續堅持改革創新,帶領團隊致力於莫高窟保護傳承。對莫高窟的研究與了解,是莫高窟保護傳承的起點。我們只有了解到中華文化從何而來,才知道該去向何方。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還有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等待被發現。深挖文化歷史內涵,需要文物工作者、歷史研究者等專業團隊堅守初心,拿出敢於坐冷板凳的勇氣,不怕辛苦與困難,積極探索我國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豐富歷史文化的內涵。
培養文化技藝接班人,打通自信之脈。目前,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冊),位居世界第一。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對過去社會實踐、觀念表達的生動展示。除了在名錄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外,我國還有很多傳統技藝、民俗、書法、工藝美術等,它們有些被人熟知,有些卻無人問津。隨著老一批傳承人年紀的增大,有些技藝甚至存在失傳的風險。對於這種情形,我們不僅要加大對各種傳統技藝的保護,更要填補文化傳承的斷層,因此培養一批年輕人成為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勢在必行。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讓文化“活”起來、“富”起來、“流”起來,將文化自信灌注生氣,使文化自信擁有底氣,才能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熠熠生輝。(來源:宣講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