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默克爾視頻會晤為何提到這句古語?
天天學習|習近平同默克爾視頻會晤為何提到這句古語?
天天學習10月13日,習近平主席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視頻會晤。雙方在友好的氛圍中回顧近年中德、中歐關係發展並就相關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習主席積極評價默克爾任內為推動中德、中歐關係發展所作的貢獻,並引用“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稱這句話“既是對我們多年深入交往的很好詮釋,也是過去16年來中德關係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經驗”。
【釋義】
《答蘇武書》的作者李陵是飛將軍李廣之孫。漢武帝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李陵自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面對數十倍于己的敵軍,苦戰之後,兵盡糧絕,不得已投降匈奴。漢昭帝始元六年(西元前81年),留居匈奴十九年的蘇武(字子卿)持節榮歸,修書勸李陵歸漢,李陵寫此信作答。
信中李陵為自己當年投降匈奴的行為進行辯白,並對蘇武發出了“人之相知,貴相知心”的慨嘆,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最可貴的是彼此心靈相通。
習主席採用了化用修辭手法,在“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前,補加上“人之相識,貴在相知”,意義更加完整,描述了人們從相識到相知再到知心的全過程。
【解讀】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習近平主席在對外演講和發表在境外媒體的署名文章中多次引用。
2014年7月16日,習主席在巴西國會發表演講時説:“‘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人民友好是中巴雙邊關係發展的力量源泉。”
2014年9月16日,習主席在斯里蘭卡《每日新聞》報發表題為《做同舟共濟的逐夢夥伴》的署名文章:“我們要築牢友誼橋梁,做相知相親的真摯朋友。中國古話講:‘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自古以來,中斯兩國人民友好交流、相扶相濟,留下了許多歷史佳話。”
2016年1月21日,習主席在《伊朗報》發表署名文章《共創中伊關係美好明天》。他首先引用中國古語“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強調“知心”的重要性;接著,又信手拈來波斯諺語“人心之間,有路相通”,指出“知心”的可能性,從而指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友好交往的最佳路徑。
如何知心?習近平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深入對話和實際行動獲得心與心的共鳴。習主席在此次中德視頻會晤中指出,我們多次就雙邊關係、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治國理政經驗等深入交流,共同推動了雙邊關係向前發展,推動了中德合作應對全球挑戰,並強調,這證明,國與國之間完全可以避免零和博弈,實現互利共贏。
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形成遍佈全球的夥伴關係網路,是中國外交的一貫方針。2014年11月7日,習主席在會見柬埔寨首相洪森時指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中柬兩國堅持做知心朋友和可靠夥伴,風雨同行,攜手合作。習主席也曾稱俄羅斯總統普京為“交往最密切的外國同事”和“最好的知心朋友”。
截至2021年6月,中國已同180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同11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中國的朋友遍天下!
(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