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的中國】“黃沙變黃金” 鄂爾多斯市推動黃河生態治理促進鄉村振興
達拉特旗樹林召鎮黨委副書記,政府鎮長喬有世介紹了“鄉村振興學院”的情況。(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10月17日訊(記者 李傑) 16日,“母親河畔的中國”記者參訪團來到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達拉特旗,在黃河從上游進入中游的“幾”字形區域裏,為黃河的河套地區。鄂爾多斯市位於黃河“幾字彎”腹地,三面黃河環抱,境內流經728公里,為黃河流經全國第二長的地市。記者們在這裡參觀了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現代能源經濟等各方面的情況,親身感受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豐碩成果。
樹林召鎮創辦“鄉村振興學院” 助力百姓共同富裕
達拉特旗樹林召鎮黨委副書記,政府鎮長喬有世介紹了“鄉村振興學院”的情況,鄉村振興學院位於達拉特旗樹林召鎮林原村寶善堂社,總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一期建築面積9549.9平方米,有多媒體教室,教學樓、綜合樓、宿舍樓、接待中心等,能同時容納500人培訓學習。
喬有世介紹説,學院培訓主要面向農業農村第一線,培養現代化基層幹部、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經理人、新型市場主體,培養專業三農人才;打造鄉村振興人才學習成長基地和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交流、實踐基地。
喬有世還介紹,學院師資力量主要是邀請“三農”專家學者,本地和全國有成功工作經驗的基層幹部,讓他們來與學員傳授和交流,把專家經驗結合實際,匯聚總結為低成本、可複製的共同富裕實踐經驗和理論,並把成功的經驗通過講學和交流傳播出去,促進百姓的共同富裕。
鹽鹼地變高産田 黃河生態治理讓昭君鎮水稻業蓬勃發展
十月的昭君鎮大地,金黃四溢,稻穀飄香,目前全鎮共有30余家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1家水稻協會、3家水稻加工企業,水稻畝産平均在1300斤以上,畝産純收入在2000元左右。
達拉特旗昭君鎮沙圪堵村黨支部書記李清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以往這個地區屬於黃灌區,地表水高,土地鹽鹼化較為嚴重。1998年以前,這裡還是一大片鹽鹼地,“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什麼也不長,經過23年的辛勤治理,引入黃河水澆灌種植水稻,現在村裏已經有了大片的高産田,全部運用有機肥,以及弱鹼性的土壤,讓這裡的有機水稻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認可,沙圪堵村被評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範村。
據介紹,這裡種植的有機水稻採取了溯源碼方式的“智慧種植”方式,所有稻穀的種植産地、土壤情況等都可以通過溯源碼清楚溯源,這裡獨特的弱鹼性有機大米品牌價值初顯。通過長期努力,昭君鎮水稻産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昔日的鹽鹼地已成為今日的“米糧倉”、百姓致富的“聚寶盆”。
達拉特光伏基地 綠色能源讓“黃沙變黃金”
16日下午,記者們來到了位於庫布其沙漠中段達拉特光伏基地,這裡天空碧藍,陽光金黃,空氣清新,視野遼闊,為光伏産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達拉特旗發改委副主任王小徑介紹説,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國家第三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和獎勵激勵基地。2020年發電量達9.92億度、發電小時數達1983小時。基地規劃建設過程中,始終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根示遵循,在開發利用庫布其沙漠能資源的同時,採用“林光互補”建設模式,推動沙漠生態治理、現代能源經濟、沙漠農林牧業、沙漠風情旅遊多産業融合發展。
王小徑介紹,在光伏板“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林光互補”建設模式下,達拉特旗推動沙漠生態治理,有效治沙面積達3萬畝以上。光伏板不僅遮擋陽光,減少了地表蒸發,光伏板支架也能降低風速,此外,通過造防護林,栽植沙障,種植紅棗等經濟林,培植黃芪黃芩等中草藥,飼養肉牛等方式,帶動村集體、村民積極參與治沙,打造黃河流域生態示範區,把荒廢土地變成了利用價值較高的項目,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完)
位於庫布其沙漠中段達拉特光伏基地。(台灣網 李傑 攝)